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建设人才强省。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对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作出部署。
如何引才聚才、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今年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从各自领域、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交流。
焦点话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人才兴市,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大力度引才聚才。发挥“人才十条”作用,探索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活动。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支持企业建立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等制度,选拔首批绵阳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名,开展第六届劳动模范评选表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园区,办好“科技城人才日”系列活动,大力实施科技城人才安居工程。
精彩回放
2022年,绵阳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重磅发布“人才十条”政策,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已兑付1.6亿元,成立全省首家国有人才发展集团,设立7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组建17支招才引智小分队,采取“带岗上门、带编进校”直接到大学校园揽才,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奋力开创新时代绵阳人才工作新局面,一大批海内外英才齐聚科技城。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3115套,发放“科技城人才卡”1172张,聘请12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8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994名、博士研究生306名),超过了过去两年引进人才数量的总和。
代表委员热议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有活力和动力的要素。
2022年,在我市“人才十条”等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长虹控股集团全年成功签约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行业技术专家等中高层次人才超百人,秋季校园招聘也创历史新高,全年引进人才总人数超过2000余人。政协委员、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晓勇表示,未来长虹控股集团将持续做好各项人才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与任用体系,薪酬职位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多举措选才育才,持续加大各层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全面打造更加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的干部培养机制,为人才兴市战略作出长虹贡献。
作为人才兴市战略的重要抓手,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任重道远。政协委员,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强表示,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将整合人才相关协同平台、引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助力全市五年十万规模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招引,形成科技城人才聚集高地。通过成立人才项目引领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手段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产业孵化转化。围绕人才周期全链提供优质服务,在全市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中国科技城建设、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陈建强还呼吁,“绵阳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域氛围。”陈建强还建议,“人才工作部门要统筹整合围绕人才引育留用的资源力量,发挥聚集效能。”
“三台县将加快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和兑现进度,持续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大代表王梦阳表示,“特别是引导各大企业积极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制定出台鼓励企业招引人才的政策,提升企业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以高质量人才工作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必须要持续吸引包括具有博士学位的一大批青年人才队伍加盟绵阳,才能实现中国科技城的腾飞。”人大代表周建国建议,扩大人才服务保障的范围,对现行未纳入“绵州英才卡”服务保障范围的人才,在不违反上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绵阳市的人才分类予以扩大服务保障。
“要想推动绵阳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必须种好梧桐树、构建人才生态圈。”作为先进材料领域的从业者和该方向的政协委员,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监事会主席梁倩倩建议,多渠道多方位加大对绵阳市“人才十条”的宣传力度,吸引人才目光;全面提高绵阳的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完善人才福利和服务体系,落实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解决人才驻根绵阳的后顾之忧。
(绵报融媒记者 李桥臻)
编辑:谭鹏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