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烈士刘稚琳:以笔作枪她是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
发稿时间:2022-08-20 07:0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8月以来,位于南山公园上的绵阳烈士纪念馆举办了“绵阳英烈故事系列展”,以“每月介绍一位绵阳英烈”的方式向广大市民开展红色精神科普教育系列活动。这个月的主人公是“现代花木兰”、抗日女英雄刘稚琳。

  “丹心辉蜀土,魂归故里,丰功伟绩著千秋;碧血染涪江,气壮南山,大节英名传万世。”8月以来,位于南山公园上的绵阳烈士纪念馆举办了“绵阳英烈故事系列展”,以“每月介绍一位绵阳英烈”的方式向广大市民开展红色精神科普教育系列活动。这个月的主人公是“现代花木兰”、抗日女英雄刘稚琳。

刘稚琳旧照片

  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1917年2月4日,这位巾帼英雄出生在四川绵阳市安县花荄镇。1932年,刘稚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高中班。在校期间,她读了大量文学名著,修炼了不少文学素养,同时接触了革命思想,对“妇女解放”很感兴趣。而且她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同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思想,十分赞同。

  毕业后,刘稚琳做过老师,又考上成都市邮政局,做了秘书。但她并不满足,通过文学作品、进步书刊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广阔,她的内心产生了更远大的抱负,于是她毅然决定去当时的首都南京考大学。

  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中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的抗战热潮给了刘稚琳极大的鼓励,她决定投笔从戎。于是,她来到了武汉,见到了当时在武汉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周恩来夫妇见刘稚琳人年轻、有文化、机灵,就积极鼓励她奔赴抗日前线,去接受考验和锻炼,并介绍她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开始她全新的生活。

  1938年4月16日,刘稚琳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员。这座坐落在延安的学校,在抗战八年期间,培养了二十万军事与政治干部。在这里,刘稚琳总是要比别人多学习一二个小时,她的第一篇散文就是在这时候诞生的。该散文发表在由党在重庆主办的《群众》周刊上,这大大地激发了她的文学创作激情。同年12月,刘稚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她跟党干一辈子的决心。

刘稚琳基本介绍

  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在抗大毕业后,刘稚琳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一道,随延安观察团到远在山西的八路军总部去。到达八路军总部后,刘稚琳在八路军总部秘书处工作,兼做妇女工作。她工作热情极大,克服了许多困难,还受到总部首长的表扬。

  1940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国内一些人的悲观情绪,八路军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为配合这一战役,刘稚琳和众同志一道深入各地区,动员文化界人士以笔作枪,共同抗日。即使在身体严重缺乏维生素导致4个指甲掉落的情况下,刘稚琳依旧忘情工作。创建根据地文化报刊、文化俱乐部、进行文学创作……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2年2月,日本开始对山西的抗日力量进行了总进攻,史称“二月大扫荡”。在第二轮总进攻太行山区中,日寇的总兵力在数万之上,而八路军总部的人只有三千余人。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左权副参谋长坚决要求彭德怀副总司令带一排警卫先行突围,由他一人来承担指挥的任务。刘稚琳所在的文联,一直随左权将军进行突围。当天午夜,刘稚琳所在的一路八路军准备突围时,遇见了巡逻日寇。敌人立刻向他们扫射着冲来。刘稚琳面对日寇,拿枪骑马冲锋而去。但日寇罪恶的子弹,在一瞬间,就夺去了这位英雄的生命。牺牲时,她才25岁!

  1942年9月,八路军总部文联为刘稚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宣布追认刘稚琳为革命烈士。刘稚琳烈士用生命践行了她在1939年6月23日写下的这句话:“我愿把自己锻炼成钢,锻炼成铁,锻炼成支持暴风雨的海燕。”

英烈故事系列展板

  赓续红色精神

  记者看到,在系列活动展板呈现的叙事里,刘稚琳精彩而勇敢的一生被徐徐铺展开来。她冲破妇女固有的生活模式,不为自己设限,她以笔为枪、又持枪上马,飒爽英姿,不让须眉。

  除了系列展活动,在绵阳烈士纪念馆展厅“抗日烽火”部分,也记录下了刘稚琳的英雄故事。藏青色底色的展栏上,那张黑白照片里的刘稚琳头戴军帽、梳着整洁干练的短发,带着自信的笑容,温柔而坚毅地望向远方。

  “了解完英雄的生平故事,我看到他们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让我更加感受到这份甘愿奉献的伟大,”市民蒋女士看完展板后,深受触动:“刘稚琳是我的安州老乡,她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她是安州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新时代女性的楷模,也让我学会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且永远铭记那些英勇战斗过的绵阳儿女。”

  据了解,“绵阳英烈故事系列展”通过挖掘烈士背后的故事,将英烈精神与红色精神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同时将英烈保护法进行教育展陈,潜移默化地营造尊崇英烈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主阵地作用。”据绵阳市烈保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接下来,还将展出韩泽荣、朱英汉、谭德政、张天汉、侯伯英、邹风平等英烈的事迹。每一个名字背后,就有一个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这一个个故事凝聚成了绵阳人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蒲智强 绵报融媒记者 郑金容 图片由绵阳市烈保中心提供)

  编辑:谭鹏 校对:李志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