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我的2022年读书单
发稿时间:2022-12-24 09:1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2022年即将匆匆过去,我忙里偷闲也读了一些书,所读比较驳杂,有小说、散文、随笔、历史、哲学等类别,这里重点说说《尼各马可伦理学》《附录和补遗》(第1卷、第2卷)《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几部。

  2022年即将匆匆过去,我忙里偷闲也读了一些书,所读比较驳杂,有小说、散文、随笔、历史、哲学等类别,这里重点说说《尼各马可伦理学》《附录和补遗》(第1卷、第2卷)《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几部。

  □王晓阳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又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三人号称“希腊三贤”“西方三大师”。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有厚厚的十大卷,4700多页,他在伦理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号称古代的百科全书,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写了三部伦理学专著,而以《尼各马可伦理学》最著名,其名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书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编辑而成,也有人说是亚里士多德为纪念他父亲老尼各马可而作。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目前,《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文译本不多,廖申白这个译本应该是最好的中文译本,流畅可读。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需要先认真阅读廖申白长达28页的《译注者序》,序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介绍,这对于理解全书不无裨益。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以“中庸”为原则,以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为目标,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很少人明确提出“好生活”和“幸福”的观点,而是追求清苦或安贫乐道。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没有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的灵魂的善,就是拥有全部的外在的善也是枉然。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

  (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我早就购买并阅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冲白翻译的译本。如果不读到《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我一直以为叔本华的这部名著只有一卷,现在才知道,它还有第2卷,只是一直没有中文译本。如今,韦启昌的译本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韦启昌一直主张把“意志”译为“意欲”更准确,而国内中译本一直译的都是“意志”。

  出版社在推荐语中认为,第2卷以思想的高度成熟和深刻胜过第1卷,但笔者读了之后并不这样认为,觉得这个第2卷仍然和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一样,仍然只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的补充和展开。第2卷共50章,其中,第1-17章是对第一篇的补充,第18-28章是对第二篇的补充,第29-39章是对第三篇的补充,第40-50章是对第四篇的补充。

  但毕竟是叔本华的天才之作,这些虽然只是补充内容,仍然不乏传颂的名篇,如《论天才》《论历史》《论大自然的美》《关于音乐的形而上学》,等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叔本华的思考过程和思想转向,认清从生命意欲学说到权利意欲学说的承继关系,以及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因而,这些所谓补充内容肯定也是研究叔本华思想的重要著作,绝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注释和说明。

  叔本华本人也很看重第2卷,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说:“第2卷比第1卷更好。和第1卷相比,第2卷犹如一幅着色的图画,第1卷只是一幅速写。它是我一切著述中的佼佼者,甚至第1卷的全部意义也只有通过第2卷才能显现出来。”

  《附录和补遗》(第1卷、第2卷)

  (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后于2019年3月和2020年4月出版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创始人。叔本华属于那种早慧的思想天才,28岁时即已完成他的哲学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然而,在出版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部被后世公认的哲学名著却无人问津,长期得不到学界和社会的承认,他悲愤地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直到63岁的叔本华推出《附录和补遗》,世界才恍然大悟一般发现了这位天才的哲学家,此时的叔本华已垂垂老矣,离去世只剩下9年。他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晚年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的意思即“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叔本华这样解释书名和内容:“这些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从某一侧面阐释了我的哲学。”他说,这部书比先前所有的书写得都更通俗易懂,是“献给世界的哲学”。《附录和补遗》共两卷,第1卷是“附录”,即短篇哲学文章,有6篇,主要是对哲学史、大学的哲学、命运和鬼魂现象的分析,最后一篇是著名的《人生的智慧》。第2卷是“补遗”,有31篇文章和早年创作的诗歌,主要是对意志哲学的补充论述,体现了其广博的智慧和卓越的洞察力,全书还真是一部大块头,共有1400多页,超过100万字。

  《附录和补遗》之于叔本华本人和世界哲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德文出版168年来,国内只出版过《附录和补遗》的各种节译本,比如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由几人合译的《叔本华论说文集》,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内容。直到201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附录和补遗》第1卷,2020年4月出版了第2卷。

  在出版《附录和补遗》两卷完整中译本之前,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叔本华系列”单行本,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论性别和性格》《叔本华论生存意欲和死亡》《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文化散论》《科学随笔》《思想随笔》《美学随笔》《哲学随笔》《论道德与自由》《叔本华哲言录》,等等,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叔本华热”。这些大部分内容都由韦启昌翻译,韦启昌并不是一个专业翻译人士,他的职业是医生,1962年生于广州,现于澳大利亚行医。但他自言对叔本华一见钟情,成为他一生中的挚爱,于是他抽出时间大量翻译叔本华的作品,与公众分享,他可能是目前叔本华著作中文译本最多的人,而且也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开创者,他终结了哲学延续了数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发现了思想背后的欲望和理性背后的意志,开启了哲学对人自身的探讨。在《附录和补遗》中,他的悲观主义不再质疑人类存在的价值,而是对苦难的人生有了同情和惬意的亮色。他试图以优雅的方式展示人类的生存,让苦难的生活有了些温暖和留恋。在这里,他以放松的心态,嘲讽和诙谐的口吻谈论在痛苦和死亡的夹缝中求得片刻幸福的智慧,这就是节欲苦行,自我修炼,孤身独处。解脱苦难的方法是审美体验、悲天悯人、禁欲和自我否定。他认为,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可以让逃离意志的人获得救赎。

  《附录和补遗》除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哲学价值以外,还凸显出了它的文学价值。叔本华是德语散文大师,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等问题广泛思考,其诛心之言,骇俗之论,无不引人沉思。除《人生的智慧》广受赞誉外,还有很多文章文采斐然、思想深邃、文风雄辩、短小精悍,比如,《论文学》《论阅读和书籍》《论写作和文体》《论学者和博学》,等等。卡夫卡曾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附录和补遗》体现了叔本华读书之渊博,思考之深广,是围绕意志哲学在客观世界的各种表象的分析和评论的交响曲。意味深长的是,他以诗歌为封笔之作收尾,其中有诗句“智者在充满痛苦和恐惧的生活风暴中也镇定自若”。

编辑:李志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