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鸿(成都)
那天刚进入北川境内,还有太阳,可当车子进山不久,天空就阴云密布。从吉娜羌寨往擂鼓镇方向前行约两公里,跨过一座小桥。这时,天空中就开始下起了小雨。汽车顺着蜿蜒陡峭的山路缓缓前行,当山势越来越高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竹林,长得既密集又粗壮,细雨中显得更加深幽。车一转弯,路旁出现了“羌王竹海”的牌子,这便是擂鼓镇的楠竹村。
竹林旁边的空地上有一排竹房,细雨中,慕名而来的人们还是撑着伞在竹林间的小道上冒雨观赏。我们一行人沿着新修的柏油公路一路前行,前边竹林时而在薄雾里,时而在眼前,那些竹子棵棵翠绿,株株挺拔。我正想问这个村名的由来时,迎面正好碰见一位老人,大爷告诉我们说,以前这个小村曾叫幸福村,但那时的生活算不上幸福。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县上从云南引进和种植了一批楠竹品种,这座山才慢慢变绿了,有了竹海的气势。后来,省上来了一位林业专家考察,看到这些茂盛的楠竹林,建议将村名改为楠竹村。
我笑着对大爷说道,楠竹村现在应该改名叫幸福村,你看你们生活得多好啊。谈及幸福,时光在老人的讲述中慢慢展开。他说,十几年前的楠竹村没有公路,“5·12”地震后,出山的路更难了,人们都说这里“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如今路通了,老百姓也建起了农家乐,大家不出门就可以把农副产品卖出去,村民每年人均收入都在增长,还是现在的日子安逸!
说话间,只见竹林中有几位羌妹子背着背篓、扛着锄头,在竹林穿梭,眼睛在竹林的地面各处扫视,一问才知道是在挖竹笋。那些穿着红红绿绿各色服装的羌妹子,就像林中飞舞的花蝴蝶,一会东一会西。等我们喊话询问竹笋怎么卖时,其中一位抬起头,拿着带着泥土的竹笋向我们展示,并介绍着食用竹笋的诸多好处,那声音就像一首甜美的山歌在竹海中回荡。据说,楠竹是竹子中的极品。随着楠竹做的竹屋、竹筷、香炉、茶盘、竹筒、竹尺等竹制品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为当地群众的未来描绘出了绿色希望。
走到半山腰,雨也停了,雾渐散去,高处一个农家乐出现在眼前。大家不约而同地走进院子,主人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歇息,随即端来茶水。这家人说话客气,院落干净,干活利落。大家决定在此吃晚饭,于是,有人负责点菜,我却独坐在农家小院,享受一份宁静。此时,柴火燃起,炊烟袅袅,鸟鸣山幽,空气清新,云雾温柔,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主妇告诉我们,柴火土鸡用微火慢炖,还需要一段时间。趁着天色未晚,我们又向山顶进发。一路上,竹海中的一景一画给人以“秀野踏青晨行早,芳草拾翠暮忘归”之感,漫步竹林深处,一切疲劳和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路遇的当地人热情招呼,那些写在脸上的淳朴微笑,就像这满山的竹子一样,清纯古朴动人。
暮色黄昏时,终于回到了吃饭的地方。还没进院就闻到浓浓的饭莱香味,主妇端上地道的农家饭莱,让大家一时间顾不上说话,开始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之时,夜色已经降临,我又一次凝视远方的山尖。主妇一边收拾桌上的碗筷,一边轻声说:“如果是晴天可以看到月亮从那里升起,很亮很美。”
一句话,让大家都向着竹海深处的远山望去,久久不愿离开,心里都在期待着一弯新月从山顶升起,从竹林的枝头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