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要实现‘一墩一融’的梦想!”3月10日,记者走进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课堂,听力障碍学生赵铜和柴亮正在修补“冰墩墩”和“雪容融”,待工序完成后就可进行烧制。
“冬残奥会正在举行,我们制作‘雪容融’吉祥物,为运动员加油!”赵铜说,他想像残疾人运动员一样百折不挠、乐观进取,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课堂上,聋生部的学生们穿上围裙,拿出“专属”工具,从一大块或白、或黄的陶土中切出一小块来,通过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将一块块泥巴变成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品。
“看似简单的陶艺,其实有着复杂的过程,学生从选泥拉坯、捏塑成型到最后的烧制出炉,都会不断总结经验,克服重重困难。”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贾冬梅说,这是他们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作为一所12年一贯制的特教学校,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共设置了15个教学班,不仅开设了语数外、沟通交往、综合实践等10余种必修和选修课程,还把职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我们的孩子其实在很多时候都颠覆了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他们自强、自信、感恩,在他们的作品里,能激起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遐想。”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孩子们在学校里学足本事,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托举残疾人的未来,就业则让残疾人体现价值、实现梦想。我市各地通过技能培训、创业补贴、推荐工作等多种举措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多种机会。
近年来,全市上下根据“残疾人需要什么、残疾人能做什么、为残疾人做什么”的思路,在稳定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把公益性岗位、社区便民服务、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作为残疾人就业的新领域,进行试点开发,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实习生 杨艾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