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城乡美丽蝶变 百姓幸福宜居:安州区花荄镇党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
发稿时间:2022-10-13 08:3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花荄镇隶属于绵阳市安州区,地处安州区西北部,为安州区政府驻地乡镇。全镇幅员127平方公里,辖11个村、10个社区,常住人口12.3万人。

  美丽的花荄镇(魏代龙摄)

  花荄镇隶属于绵阳市安州区,地处安州区西北部,为安州区政府驻地乡镇。全镇幅员127平方公里,辖11个村、10个社区,常住人口12.3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荄镇到处闪耀着亮点,一个个新项目、一处处新面貌、一幅幅新画卷,花荄镇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美好现实。

  2014年,花荄镇入选四川省生态镇;

  2015年,花荄镇入选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

  2015年,花荄镇入选四川省法治示范乡镇;

  2021年,花荄镇入选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

  翻开过去十年的“成绩单”,花荄镇的发展令人倍感欣慰和振奋。十年来,花荄镇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持之以恒育亮点、补短板、强基础、保要素、促提升,着力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乡村美、生活美”的靓丽名片,大踏步走上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绵报融媒记者 安峥

  “1+N+1”治理模式

  片区“大党委”激发党建新活力

  走进花荄镇九合村,一条条整洁平坦的产业路在乡野间纵横交错,万亩杂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时不时有村民在田间进行管护,一个个炊烟袅袅、旧貌焕新颜的村居透着和谐美好的新时代画卷。

  “咱们村小小柑橘成为上百户果农的致富法宝,今年初挂果产值就达到3000余万元。”村党委书记卿官松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花荄镇“1+N+1”片区治理模式的推动下,2022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

  “以前花荄镇11个村都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发展定位模糊、资源单一有限、产业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力弱,乡村发展举步维艰。”谈及以前各村的发展经历,花荄镇党委书记彭茂华十分感慨。“在党建引领下,我们探索建立‘1+N+1’片区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为四大片区,创新设立片区‘大党委’,带动盘活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相融互动,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潜能。”彭茂华介绍道。

  今年以来,花荄镇按照“党建引领、分片发展、融合互动、全域推进”的指导思想,创新搭建“大党委”组织、领导、服务三大体系,统筹抓好各项大事要事,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提升片区发展组织力。

  按照地缘相近、业缘互补、有利统筹的思路,该镇以村(社区)建制为主,将全镇21个村(社区)党组织,9个“两新”党组织,整合设立现代都市核心、花城果乡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红花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精品4个片区“大党委”,片区“大党委”隶属镇党委管理,构建统一领导、区域协调、顺畅高效的扁平组织体系,确保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片区“大党委”调度、报告和议事三大机制,又将村、社区、非公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推动片区“大党委”运行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分析党建现状,寻找问题,出谋划策,凝聚共识合力,使“大党委”制的力量彰显发挥。此外,花荄镇还采取“1+N+1”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着力盘活用好集体资产,打出产业增收“组合拳”,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

  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花荄模式”

  美丽乡村,以何为美?如何打造既有现代文明又有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安州区花荄镇在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的试点工作中,正在尝试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经过不断的奋斗努力,如今花荄镇的3A级景区花城果乡可谓远近闻名,两项改革过后,紧挨着的红武村和九合村的连片规模种植产业也是欣欣向荣。曾几何时,当地老百姓想都不敢想,不用再外出务工,住在村里就可以当“白领”就业赚钱,这样的好事如今就发生在身边。在花荄镇农村综合性改革的积极探索下,作为片区集体公司,绵阳市美丽花城创业服务公司落户联丰村,公司在既保证企业运营,又保障农民实惠的双赢局面下,缓解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九合村阵地建设、杂柑种植及配套生产线等6个项目,正在承接实施机制炭厂建设项目,还储备了人居环境改造、智慧生态停车场、育苗基地建设等7个项目,为片区增加了300个就业岗位。”片区“大党委”委员、美丽花城创业服务公司董事长、联丰村党总支书记彭林介绍道。

  创服公司的建立,让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三个村握指成拳,成了“村村当股东、人人有分红”的利益共同体。在创服公司的推动下,片区盘活闲置资产11处,改造低效林种植柑橘1.2万亩,实现产业连片发展,预计2022年片区总产值达8700万元,片区集体经济收益整体突破100万元,原本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红武村,今年集体经济收益也将达到30万元。

  除了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花荄镇的村容村貌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农村公路,犹如一条条丝带与农户住家、产业园区、公路景观巧妙融合、相映成辉。2020年,花荄镇党委政府完成了农村路网规划。去年底,以九合村杂柑产业园为核心的小环线打通了,新建的2.6公里产业道路正式通车。更令村民欣喜的是,一体化公路驿站、导视牌、凉亭等小品小景也出现在他们眼前,出行更方便了。

  除此之外,花荄镇还快速推动数字乡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建设,让“数字化”种地、“数字化”旅游、“数字化”治理不再是梦,一幅数字强农、数字治村、数字富民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村民共享数字乡村红利,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探寻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口。

  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多元联动促进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现在小区的环境大大改观。”日前,安州区长兴现代城小区住户李秀兰带着孙子在家门口玩耍,她对小区的变化深有感触。

  作为花荄镇的老旧小区之一,建成20余年的长兴小区过去脏乱差,车辆乱停放,邻里不和谐。如今,小区有了电子自动识别门禁、有序划分的人车通道和车位、新建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以及封闭式垃圾池,业主投诉率下降90%以上。它的改头换面,与成立小区党支部,“多元主体”有机串联密切相关,各方“微”力量实现汇集,推进了小区治理规范化、民主化、协同化。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抓住社区党建这个‘龙头’,才能带动社区建设。”花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巩洋介绍,花荄镇以“1234”(一引双服三治四共)工作机制为基础,突出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党组织“统”“联”的作用,引导“双向服务”,建立多元主体服务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深化“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模式,构建多元化社区治理模式,搭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商、活动共办”的“四共”平台,统筹资源助推社区管理融合,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在这场社会治理的变革中,花荄镇突出党建引领,树好“主心骨”,广泛开展小区党组织覆盖专项行动。并建立起镇党委牵头,社区和辖区职能部门(单位)参与的城市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发挥社区、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元治理主体作用。今年以来,召开相关会议30余次,解决涉及社区环境、居民出行、小区停车难等实际问题上百个。

  此外,花荄镇还开展社区、小区精准分类治理,将社区细分为商品类、单位集中类、城乡融合类、非中心场镇类四大类型社区,制定“个性化”治理举措,积极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试点,孵化社会组织8个。将小区细分为无物业类、有物业类、商住类、自建类、安置类五种类型分类施治,探索建立“三治四共一服务”无物业小区治理模式,“三微融合”“1+3+N”小区治理新模式,提高群众自治能力和小区治理水平。

编辑:李志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