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帮扶工作队支招,定光村利用撂荒地种植“铁扫把”增收——
一颗“定心丸” 带来好“钱景”
绵阳新闻网讯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盐亭县黄甸镇定光村利用100余亩撂荒地种植的“铁扫把”喜获丰收。在一大片坡地里,一群男女有的操作割草机收割,有的弓腰挥舞镰刀……定光村党委书记衡小洪兴奋地说:“当初我做梦都没想到种‘铁扫把’是增收门路,感谢我们村第一书记张书记给我吃下‘定心丸’!”
黄甸镇定光村由原素珠村、板桥村和省级贫困村安治村合并而成。在谋划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为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定光村被纳入新一轮帮扶计划,帮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由盐亭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永龙任定光村第一书记并兼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带引来自绵阳四〇四医院医务工作者樊华、盐亭县黄甸镇文化干事何金伟一道扎根定光村,投身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今年初,定光村在谋划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时,恰逢当地出去打拼、现在成都从事环卫业务承包的老板蒲泽飞回乡主动请缨要带动乡亲们种植“铁扫把”,并表示出产的“铁扫把”,除了他自己公司包销,还联系其他环卫老板帮忙“消化”。种植“铁扫把”增收致富,这门路是否靠谱?第一书记张永龙得知村“两委”班子成员犹豫不决时,立即上网详细查询:“铁扫把”学名叫“地夫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普通的中药材,因其成熟后蓬松柔软,农民也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种,用于绑扎扫帚。这种扫帚扫地省力省时、经久耐用且不伤地面,适合于清扫城市广场、街面等公共区域。于是,张永龙果断给村上党员干部打气:“这个项目有板眼,大家放心干不得拐!”就这样,定光村顺利与蒲泽飞的公司签订了扫帚销售合同。为了确保增产增收,他又通过反复甄别,为定光村挑选了产量高、更适合制作扫帚的地夫子优良品种。
为了做好示范引领,同时也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定光村“两委”决定结合整理村里撂荒地,由集体带头种植“铁扫把”。说干就干,今年“谷雨”刚过,迅速组织工程机械平整撂荒地,播种“铁扫把”100余亩。针对“铁扫把”田间管理繁琐、用工量较大,张永龙又建议雇佣当地留守老人、妇女,这样既化解了田管用工的后顾之忧,又实现了劳动力就地务工赚钱。同时,张永龙还带领帮扶工作队两名成员忙里偷闲帮助突击生产,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田间管理技术。
“我这把年纪每天能在家门口挣70元,感觉真不错!”正在参与“铁扫把”收割的65岁大娘陈义华乐呵呵地说,她和村里20多位老哥老姐时常在这里打工,从下种到收获、再到绑扎扫帚,每个人差不多要挣7000多元。
“由此看来,‘铁扫把’这一宝押对了!”衡小洪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初次种植“铁扫把”,田管技术还不够成熟,但今年也能实现每亩出产扫帚1200余把,刨去种子和人工费等成本,每亩可为集体增收3000元以上。张永龙表示,将积极协助村“两委”认真总结“铁扫把”种植经验,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动更多村民参与“铁扫把”种植,争取明年收入“翻番”。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推动建设成渝地区生态经济强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盐亭的进程,盐亭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坚持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人选物色中,盐亭县坚持从机关企业单位中挑选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并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党员干部,让他们扎根60个脱贫村、3个基层组织涣散村、1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1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需要,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主要做好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帮扶工作。(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元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