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股份合作经营——
盐亭打好集体经济“组合拳” 奏响强村富民“最强音”
撂荒地整治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盐亭不断探索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良策,提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力,走出了一条特色强村富民之路。
播种“希望田”壮大村集体经济
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复耕复种既是遏止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保障。
近日,在文通镇荆牛村低效耕地整治现场,挖掘机来回运转整理土地。由于长时间无人耕种,土壤结块、杂草丛生,需要经过反复深耕、翻新、除草,才适合种植。
“今年,我们村整治低效耕地270亩,主要用于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小麦、玉米、牧草等,去年,利用低效耕地种植了100亩小麦,收入5.4万元。”荆牛村党总支书记何明容说。
据了解,文通镇低效耕地总面积860余亩,目前已全部整治完毕。村集体经合社成员在这些原本撂荒的土地上,播下一粒又一粒增收致富的种子。
近年来,盐亭各地大力开展低效耕地治理,让“沉睡”的乡村耕地资源成为活跃村集体经济的“希望田”和“分红地”。
在云溪镇鳌鱼村陈家湾大道坪,一年前还是块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低效耕地,村两委通过流转,对这些耕地进行统一发展规划,为耕地复垦打好基础。
目前,鳌鱼村已治理低效耕地430亩,引进业主进行专业化、机械化耕作,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农作物,全年可增加粮食产量45吨,组织群众参与播种、施肥、除虫、收割等环节,增加劳务收入。
“整治后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每亩增收达1000元左右,2022年集体经济实现增收38万元。”鳌鱼村党总支书记赵承义对记者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云溪镇自开始低效耕地治理以来,大力实施“一年消薄三年壮大”方案,多措并举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让“粮田”变“良田”,巩固和提高粮食产能,促进集体经济增收。截至2022年底,全镇累计治理低效耕地1125.28亩,复耕复种粮食作物1125.28亩,总产量680吨。
七里花乡现代林业园区
走好“特色路”探寻致富密码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选准产业是关键。在九龙镇七里花乡现代林业园区,娇艳的花朵迎风摇曳,与蓝天白云、绿色山林相得益彰,构成一幅迷人的五彩画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七里花乡作为盐亭重点打造的现代林业园区,集花卉新品种研发、食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开发于一体。园区培育种植百合、朱顶红、郁金香等花卉3000亩,建设果桑立体种植示范基地1800亩。
2015年,青松村花卉种植刚起步时,仅460亩,经过8年发展,如今产业园已发展成当地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天有约5万枝百合、剑兰等鲜花从产业园出发,发往全国各地的花市。到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80余万元。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采取多条腿走路,尽量规避风险,是青松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初就定下的策略。除了发展花卉种植,近年来,村里以花为媒、以景带旅、以农促兴,让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大力兴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花经济’让村民享受到了红利,同时通过‘公司+支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当地负责人说,2022年,园区年产值突破1亿元,村民人均额外增收1300余元。
旅游活起来,村民富起来。“才几年时间我们村的村容村貌、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九龙镇青松村村民胥冬说。
目前,园区还建有5000平方米的加工房,拥有冷冻干燥生产线、热风干燥生产线、农产品粗加工生产线等,新建繁育智能温室3000平方米,生产的桑叶茶、桑叶面、百合干片等高附加值产品畅销全国,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开设了网店,并与国外多家公司建立供销合作关系。
青松村搭上园区发展的“高速列车”,注册成立劳务公司,为企业统筹组织劳动用工,2022年村集体获得劳务服务收入60万元;同时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公司,稳定分红近20万元;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余万元。
“丝源桑海”蚕桑示范园养殖区
牵好“姻缘线”共同发展富起来
初秋时季,西陵镇麒麟村“丝源桑海”蚕桑示范园区一望无垠的桑田绿意盎然,养蚕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切桑叶、喂蚕。
丝源桑海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四川嘉塬亿泽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以麒麟村为中心,合并蚕桑资源,用已建成的6个养蚕大棚近7000余平方米、1个小蚕共育室1000张规模、1000亩已栽植优质桑树(强桑、农桑)作为入股资本,辐射带动盐蓬路、五高路、高彭路、龙高路沿线各村,主打蚕桑及延伸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000万元,年产值约4000万元,同时招引企业入驻园区管理经营项目,出资各方按股份分红,带动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年。”西陵镇麒麟村党总支书记赵大良介绍说。
去年以来,盐亭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为突破口,依托各类资源,深挖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一年消薄三年壮大”行动实施方案》,构建盘活资源、入股分红、代理服务等6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细化部署19项具体任务,打出“组合拳”,为推动集体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采取“飞地抱团”模式,打破村域界限,变单打独斗为合力发展。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土地+资金”、“强村+弱村”、“资源+项目”等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各村以资金、资产、资源作为参股资本,把分散资源聚集到片区项目中,集中力量抱团发展,实现村集体资产翻倍升值。
“今年,我们组建了县域‘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公司,开展村企共建合作,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县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国成说,“飞地抱团”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打破行政界限,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组建县域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公司,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绵报融媒记者 杜亚菲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