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牺牲在安州的革命烈士王敬德:两次策动兵变 身陷囹圄仍坚贞不屈
发稿时间:2021-08-01 08:2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王敬德在策动安县保卫团兵变的时候,因被人出卖而被捕牺牲。”在安州区革命烈士陵园里,王敬德的铜像静静矗立在苍翠之中,他的革命事迹感动着每一位追寻红色故事的干部群众。

  安州区革命烈士陵园里的王敬德塑像

  “王敬德在策动安县保卫团兵变的时候,因被人出卖而被捕牺牲。”在安州区革命烈士陵园里,王敬德的铜像静静矗立在苍翠之中,他的革命事迹感动着每一位追寻红色故事的干部群众。

  王敬德(1906-1933),又名王进德、王毅,四川阆中人。1926年6月考入川军29军军官教导队,毕业后任第二混成旅26团1营1连见习排长。同年,经中共党员王育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10月,王敬德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成立“川西北第一路红军”,王敬德任总指挥,在德阳孝泉发动“孝泉兵变”。敌人以两个团的兵力围剿,当部队撤向安县(今安州区)途中时,弹尽粮绝,大部分士兵失散。到达茂县大石坝(今安州高川乡)时,又遇安县民团的围剿。兵变失败后,王敬德留任绵竹中心县委军事委员,在安县开展策动敌军士兵起义等革命活动。1933年10月12日,因策动安县保卫团兵变失败,王敬德被捕,10月13日在安县城关英勇就义,年仅27岁。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向往革命真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精神风范》记载,1906年,王敬德出生在川北阆中千佛区盐井坝。父亲王维中(王海育)以行走郎中为生;母亲王赵氏,知书识礼,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王敬德共有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老三。

  王敬德从7岁起在启蒙私塾学习,天资聪慧,颇有抱负。进入教会办的华音自动中学后,更是才华显露,深得老师器重。他不满足于所学的书本知识,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尤喜爱哲学读本,对社会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勤于思考,执著追求,孜孜不倦地探讨人生、社会,养成了沉静、内向、含蓄的性格。

  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史料记载,王敬德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阆中当时处于四川军阀田颂尧29军属地,系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英国侵华的基督教东川教区亦设于此。这里拥有欧式的圆顶教堂、仁慈医院、修女院和教会学校等设施。王敬德从小目睹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那些道貌岸然的传教士,煞有介事地宣扬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是剂麻痹劳动人民灵魂、瓦解人民斗志的精神鸦片。

  父母亲早逝后,家庭经济拮据,王敬德只好中途辍学。他常常在住家附近一个隔房老辈子王维兴(地下党员)开的一家书馆借书学习。他成了这里的常客,从早晨到黄昏,与书为伴,求知若渴。外界新思想、新文化使王敬德眼界大开,思想日臻成熟,向往革命真理。

  为生计所迫,王敬德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先后去阆中二龙场、老观场乡下教书,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农民的生活。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川北农民生活是非常悲惨的:“尖尖山,二斗坪,茅草棚棚笆笆门,要吃干饭万不能。”这首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即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军阀混战,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背井离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王敬德耳闻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深切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拿起笔来,写了许多抨击时政、针砭弊端的诗文和日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精神风范》中如是描述王敬德的早期斗争。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时,已孕育了革命思想的王敬德心里不平静了,决心投笔从戎,效命沙场,以尽拳拳报国之心。其时,王敬德的隔房哥哥王育德已在29军升任教官并暗中加入地下党,他趁29军驻阆中军官教导队招募新兵的机会,返家动员王敬德报名入队学习。王敬德前往应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在三台学习结业后,任第二混成旅26团1营军训队见习排长,并经王育德介绍在部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科长王仕春说。

  王敬德入党后,积极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开展工作,发展了26团3营副营长赵炳贤入党。王敬德和赵炳贤在26团建立地下军支后,发展党员30多人,外围组织“红军之友”120多人,并利用多种机会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提出了“反对军阀混战,不为军阀卖命,变反革命战争为革命战争,武装保卫苏维埃,武装发展红军”等口号,深得士兵们拥护,部队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发动孝泉兵变成立川西北第一路红军

  《精神风范》记载,1931年3月,26团军支在绵阳建立,王敬德任军支书记。不久,该团换防绵竹,四川省委将26团军支关系转绵竹中心县委领导。1932年春,王敬德、张绍武在26团的活动有所暴露,绵竹中心县委把二人调往安县开展地方工作,王敬德担任中共安县特支委员,后来又兼任旱坝党支部书记。1932年冬,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翻越巴山秦岭,进入四川,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时逢四川军阀第一次混战时期,以28军军长邓锡侯、29军军长田颂尧的联军为一方,以24军军长刘文辉的军队为一方,互相争权夺利,拼命扩充自己的防区,展开了一次持续数月、规模浩大的火并。

  此时,中共四川省委指示:“党在此时,特号召各地党支部及全体同志起来,积极为领导群众斗争,组织反战罢工,组织失业工人和灾民斗争,反对苛捐杂税,反对拉夫抓丁,领导贫民破仓分粮,发动游击战争,组织革命兵变,以实际行动反对军阀混战,拥护红军入川。”并强调“尤其在梁、达、顺、潼、绵、安及成、渝、井等地……有计划地打入川东、川西北的进攻红军的军阀军队中去,组织革命兵变,到红军中去巩固红军。解决土地问题,创造川东北和川西北的苏区。”

  1932年10月,田颂尧29军26团准备开赴成都参加与刘文辉部战争,中共四川省军委和绵竹中心县委审时度势,分析了26团内部情况,认为部队起义条件基本成熟,决定抓住战机,在孝泉发动兵变。中共绵竹中心县委派王敬德回部队考察和帮助孝泉军支开展工作。10月18日午后2时,王敬德到达26团驻地孝泉,将绵竹中心县委的指示转达给孝泉军支负责人赵炳贤。19日晚上8时,王敬德、赵炳贤分头参加各连支部会议。20日上午,趁营长以上的军官去德阳师部开会之机,王敬德、赵炳贤发动了孝泉兵变。兵变队伍在向安县进军途中,选举了军事负责人,宣布成立“川西北第一路红军”,由王敬德任总指挥,赵炳贤任政治宣传员。起义队伍到达沸水后,在

  前有团防,后有追兵,疲于作战,弹尽粮绝,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下,且战且退。当撤至安县沸水与太平交界处的大石坝深山老林中,又遭到邓显廷的地方反动武装的围剿,起义失败。

  国民党右派喉舌《国民公报》1932年11月7日第5版,曾以显著位置,对这震惊一时的事件作了披露:“……孝泉叛变官兵现经26团派兵追击,及独立二团罗团长所派汪团副率兵会剿暨安县军团之一部尾追,已于昨夜半一时,在大石坝彻底解决……”嗣后,为总结兵变失败的教训,中共四川省军委和绵竹中心县委在安县晓坝乡地下党员肖前鹏家召开了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今后要隐蔽分散,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重整旗鼓。鉴于王敬德在军队的身份已经暴露,组织上把他调到地方上工作,担任绵竹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管军运、武装组织工作,仍同省军委保持联系。省军委为做好地方军事工作,还增派力量,加强与绵竹中心县委的联系。

  被人出卖被捕就义前发出革命怒吼

  《精神风范》记载,1933年1月、3月,中共四川省委相继指示各地:……加紧拥护红军的工作……应努力扩大深入到工厂农村兵营学校的下层群众中去,……把出捐的群众争取到“红军之友”的组织内来,普遍建立“红军之友”,捣乱国民党白匪的后方,发动游击战争,扩大四川苏区和红军。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王敬德和中心县委的同志分别深入到安县雎水、沸水、晓坝、高桥等地,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减租互助会”“农民协会”“红军之友”;在秀水、河清、塔水等地,成立“读书会”“反帝大同盟”“儿童团”“歌咏队”等,共有成员200多人;县委在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宣传周中,印发宣言600份,发动群众募捐,支援红军。中心县委还成立了游击小组,配备武器,由王敬德和参加过孝泉兵变的张绍武负责训练指挥,执行中心县委的特殊任务;晓坝、高桥在建立农协会的基础上,进而成立农民赤卫队,扩大了武装力量。省委在向中央的报告中说:“……安县、绵竹等地正在积极准备发动游击战。……农民抗捐税租债的斗争,正在普遍起来……绵州、安县各地正在党的领导下举行杀豪绅地主,反抗统治阶级的游击战争。”并指示中心县委“坚决发动三台、中江、绵州、安县的游击战争”,相机策动安县保卫团兵变。

  党史资料记载,安县保卫团辖3个大队27个小队324人,团长由县长邱祖培兼任,副团长由公安局长林华卿兼任。保卫团除第一大队驻守县城,其余均驻守在各场镇。中心县委决定增派曾任川军排长并在地方袍哥中担任管事的中共党员陈永安协助王敬德做军运工作,打入保卫团,策动起义。拟将安县保卫团编为“安县工农红军第一大队”,地方民团编为“安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农协会、赤卫队等编为“安县农民自卫军第一大队”。陈永安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驻城关的大队长杨茂轩的心腹、小队长李孝全结为拜把兄弟,在保卫团内广交朋友,联络感情,秘密串联,散发传单进行舆论准备。

  王仕春介绍,敌人风闻王、陈在保卫团内部组织哗变的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视王、陈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1933年10月12日,林华卿、杨茂轩设下圈套,将陈永安骗到月堂庵河边杀害。王敬德不知陈永安已出事,仍按原定日期到县城南外茶社与李孝全接头,等候陈永安的消息。让王敬德始料不及的是,兵痞出身的李孝全等,早将王、陈组织起义的计划向其主子密报了。当王敬德来到茶馆,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敌人蜂拥而上,开枪打断了王敬德的腿,王奋力拒捕,终因寡不敌众,被五花大绑,押往国民党县政府。

  王敬德被捕,敌人如获至宝。邱祖培在西花厅亲自刑讯逼供,用尽各种刑法,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但王敬德坚贞不屈,毫无惧色,历数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的革命精神。10月13日,邱祖培和林华卿下令将王敬德公开杀害于安县城关。这天秋风瑟瑟,阴霾四起,安县城内戒备森严,如临大敌,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座小县城。王敬德因腿被打断,在被敌人用箩筐抬赴刑场途中,不断高呼“打倒国民党!”“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敌人惊恐万状,竟残忍地用硬物塞住他的嘴巴,他仍然不断挣扎,发出“唔唔唔”的怒吼。罪恶的枪声响了,王敬德倒在血泊中,英勇就义,年仅27岁。

  王敬德牺牲后,党组织和当地群众遵照他生前立下的誓言,把他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84年10月,王敬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