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连续168个小时!他们拨开迷雾溯源“缉凶”
发稿时间:2021-07-31 08:2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这一周,绵州大地如火烤一般,热气逼人。和天气一样严峻考验着人们的是此次疫情。一周前,绵阳发现一例南京关联新冠肺炎病例,全城戒备。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哪里?哪些人需要集中隔离?接下来应该如何防控疫情?正当人们开始担忧、恐慌时,有这么一群人出现了,他们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地开展流调、溯源、分析、评估以及消杀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绵阳新闻网讯 这一周,绵州大地如火烤一般,热气逼人。和天气一样严峻考验着人们的是此次疫情。一周前,绵阳发现一例南京关联新冠肺炎病例,全城戒备。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哪里?哪些人需要集中隔离?接下来应该如何防控疫情?正当人们开始担忧、恐慌时,有这么一群人出现了,他们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地开展流调、溯源、分析、评估以及消杀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他们,就是绵阳疾控人。

  

W020210730424115110963_600.jpg

 

  精准仔细

  他们不敢遗漏任何信息

  7月23日下午2点过,绵阳市涪城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的王蒙杰接到通知称,绵阳四〇四医院排查到一例疑似病例,要求立即启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紧急预案》,快速准备物资,并在10分钟之内赶赴现场。王蒙杰是现场处置组第一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一共三个人,她和一名同事负责流调溯源,另一名同事负责采样检测。

  

QQ图片20210730204910.jpg

 

  这是王蒙杰第一次接触确诊患者,她记得当天下午特别热,“接到通知后很紧张,但没想太多,带上防疫物资就出门了。”她告诉记者,在出门的那几分钟,她在脑海里反复回忆该如何进行现场处置,“我要从确诊患者开始溯源,工作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格外精准、仔细,一旦遗漏任何一个重要信息都可能给绵阳带来巨大的损失。”

  抵达医院后,同事先给患者进行了采样,接着王蒙杰就开始对患者进行了详细询问,“主要是对她前14天的行动轨迹进行询问,这个一定要非常仔细,如果患者有记不清的地方,我们还要想办法帮她回忆,在得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传回综合组做分析研判。”王蒙杰告诉记者,不仅是确诊患者,在对密接和次密接进行流调时,每一个她都要反复看十遍以上,确保时间点是闭合的之后她才放心。

  

W020210730424119294714_600.jpg

 

  驻扎值守

  三天只睡7个小时

  和去年疫情不同的是,此次疫情溯源主要依托流调溯源专班进行,涪城疾控是流调的主要力量。“我们疾控中心一共70多人,参加此次疫情现场处置就有45名人员,因为人手有限,所以几乎每一位参加现场处置的人员要参与所有的工作,包括流调、溯源、消杀等。”涪城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48岁的陶文第是涪城区疾控中心的副主任,2018年被组织派往大凉山昭觉县,开展帮扶工作,今年5月结束回到绵阳。此次疫情发生后,陶文第带领人员前往了每一个确诊患者出现过的地方,进行流调和消杀。“活路总得有人做。”是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7月24日,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惠科路1号厂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25日凌晨2点,刚刚结束一天消杀工作的陶文第接到命令称要他当天一早去中风险地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25日早上6点,简单洗漱后的陶文第来到患者所在的公司,“当时以为一天就可以了,没想到一来就出不去了。”陶文第和一名市疾控中心的人员从那以后就驻扎在这个中风险地区,全权负责这里的疫情防控,“包括制定方案、疫情防控、人员管理以及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指导”,陶文第说,刚驻扎的前三天里,他休息了不到7个小时,“说话都是恍惚的。”

  溯源“缉凶”

  给老百姓们吃下定心丸

  今年35岁的谢洪委是绵阳市疾控中心的主管医师,此次疫情发生后,他参与了流调专班,收集信息,对情况进行上传下达,配合涪城疾控开展流调溯源,“我的工作就相当于信息中枢,收集汇总各县市区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信息,如果有涉及到其他市州的要进行对接……”谢洪委告诉记者,那两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

  

W020210730424124913861_600.jpg

 

  7月30日下午,五一广场在太阳的炙烤下闷热难耐。涪城疾控中心的周彪和熊艳再一次穿上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这里隔离着此次确诊患者的密接和次密接,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雷打不动。隔离人员采样结束后,俩人又来到污水口,打开污水盖,用采样瓶提取污水,再装进采样管,在炙热的太阳烘烤下,俩人的动作异常小心,“不仅要关注隔离人群的情况,每天还要对他们的生活环境进行采样。”熊艳告诉记者。

  

QQ图片20210730204905.jpg

 

  作为此次疫情的主战场,全市疾控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拼尽全力保护着绵阳这座城市,他们的故事真挚而又感人。日夜拼搏在防控一线的杨晓玲虽然牺牲了亲子时光,但却收获了女儿为她写的一首诗;本该休年假陪伴孩子的王娟在疫情发生后立刻回到工作岗位,却依然得到了孩子的支持……

  一周,7天,168个小时……他们拨开迷雾、溯源“缉凶”,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线索,给老百姓们吃下了定心丸。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敏/文 王勇/图 部分图片由涪城疾控提供)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