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连夜调度60余个科室、7个梯队、近40个采集窗口第一时间就位,两天投入400人次现场奋战,平均每小时采样1919.3个,36小时内已出具核酸标本结果49021人次……为尽最快的速度减少采样的等候时间,最大限度减少聚集,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用满腔热忱创造了“三医速度”。
“三医速度”为疫情防控提速
在经开区美食广场的核酸检测点现场,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派出近400人次连续奋战了两天一夜,截至7月25日22:00,已累计采集样本69095个,平均每小时采样1919.3个。
“三医速度”背后,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成立的全院核酸检测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带队现场办公,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完成;是医院从临床到行政后勤(设备、物资、信息、车辆等保障)60余个科室、7个梯队、近40个采集窗口,以及实时进行的物资调度;是核酸检测医务人员36个小时不眠不休的不懈战斗。
厚重防护服背后的暖心守护神
身穿厚重防护服的采集人员,顶着高温,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开展核酸采集工作。
经常有暖心市民一边给采集人员送水,一边担心地问:“你们可以喝水吗?喝了去洗手间穿脱防护服会不会不方便?”
每当这时,采集人员只有苦笑。“一整天没有上洗手间,因为根本没有尿,感觉身上的水分早就蒸干了。”采集人员、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陈莹说。
据几位95后护士说,在高温炙烤与防护装备的闷热下,医护人员的脸都红得像关公;脱防护服时发现,手套都能倒出水来,手掌长时间浸泡在汗液中发白发皱,大家戏称自己的手是“泡椒虎皮凤爪”;头发被汗水浸透后,又湿又油,变成了自带钢丝效果的造型。
核酸采集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美丑,舍不得花时间去吹风扇,甚至舍不得时间去喝水,除了一小瓶藿香正气液,“这样就能把喝水、解暑一起解决了,节约时间。”
援鄂战士白衣执甲本色不改
7月25日中午,“团圆妈妈”、神经内科护士冯潇潇来到经开区美食广场核酸采集点,接班她的援鄂老搭档——为出征剃光头的ICU护士、“光头平”姚平。
姚平脱下的防护服上,依稀可见汗水涓涓。他喝下一瓶藿香正气液,粗重的气喘声才稍微缓过来。
此前,姚平和冯潇潇在经开区美食广场从7月24日奋战到7月25日凌晨,7月25日上午11点,两人又主动加入采集行列。“核酸采集这些,我们在武汉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采集工作哪怕快一秒,群众就少等一秒,聚集时间就少一秒,大家的安全就多一分。”姚平说。
从7月24日10:00到7月25日22:00,36个小时的坚守中,始终都有援鄂战士们的身影。去年的他们主动援鄂,千里驰援武汉,与死神抢人;现在他们又奋战在核酸采集一线,白衣执甲不改英雄本色,向疫情防控要效率。
“幕后英雄”正面迎敌
检验科分子组组长彭秀娟说:“我的眼前只有数据和数据分析,闭上眼都是这样。”作为这次疫情排查的主力军,检验科正面迎敌,将每台检测仪器、每个成员都“开到了工作极限”。这两天科室全员根本没有饭点,没有睡眠时间,大家饿了就用零食抵挡一阵,困了就拖两张椅子躺一躺临时打个盹儿。
两天一夜,检验科在36小时内已出具核酸标本结果49021人次。检验科主任张任飞说:“我们是一群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硬骨头’。请大家放心,我们就是你们的信心!”
从2020年1月23日至今,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一直保持24小时全天候运转模式,默默做好疫情雷达兵,守护一方。除此之外,他们也曾支援北京,医疗援疆,是全国战疫英雄谱上的一员。
“空中二维码”守护绵阳
大家还记得绵阳心理援鄂期间,那张贴进了方舱、重症病房和援鄂战士后背的空中心理援助二维码吗?那张来自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大科的空中心理救援二维码,曾温暖了武汉的那个冬天。7月24日,它又亮相绵阳,誓要守护绵阳父老的这个夏天。
据悉,疫情防控期间,绵阳市民只要是有心理健康诉求的,用手机扫这张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专业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
精神大科业务主任黄明金博士表示,疫情防控工作以来,精神大科一直在不断探索心理治疗的“空中”模式,以冀让老百姓以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获得心理健康服务。“这次‘空中二维码’重出江湖,服务全域绵阳,也是三医服务速度与水平的一个体现。”黄明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