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抗战时期中共四川省工委领导人邹凤平——广泛创建党团组织 长期坚持武装斗争
发稿时间:2021-07-10 09:0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说起邹凤平,三台县中太镇邹家寨村的人就会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他的革命故事。

  邹凤平画像

  邹凤平手迹(翻拍于三台县档案馆)

  说起邹凤平,三台县中太镇邹家寨村的人就会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他的革命故事。

  邹凤平,三台人,1926年考入江油龙绵师范学校。1927年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任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委员,转移到柳池井袁家庵爱智小学任教,负责领导三台北区的党组织。1931年2月,任中共成都东区书记,两个月后改任中共成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2月任成都外东区区委书记。1932年2月,调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秘书,川南、川北巡视员,7月当选省委委员,8月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9月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遂宁、安岳一带领导农民武装起义。1938年1月,成立中共四川省工委,任书记,负责全川党组织重建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3年11月去世,时年38岁。这是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精神风范》中对邹凤平的介绍。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组建涪波社储备党团人才

  1905年6月19日,邹凤平出生在四川三台县长乐乡凤池庙柳树湾(今中太镇邹家寨村一组)一户农民家庭,取名邹扬翮,字扶鹏,后字凤平。邹凤平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926年,邹凤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四川江油龙绵师校录取。在亲友多方资助下,邹凤平几经周折才进入学校学习。

  邹凤平考进龙绵师校时,正值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高潮时期,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在龙绵师校内,进步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解革命道理,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邹凤平入校后,读到了《新青年》《向导》《语丝》《独秀文存》《新社会观》《陈独秀演讲集》《新社会观》及北伐军政治部出版的《经济学大纲》《政治学概论》《白话书信》等宣传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小册子。通过新思潮的熏陶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邹凤平毅然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

  邹凤平在校期间,敢于激言批判旧社会的腐败现象,故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邹疯子”。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进步活动中,他结识了赵利群、谭德政等同学并结为好友,他们相互鼓励,一起参加进步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长。1927年2月,在姚次恭的介绍下,邹凤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重庆“三三一”惨案后,面对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邹凤平把愿意坚持斗争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半公开的组织“三民主义研究会”。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力量,邹凤平将研究会中的骨干分子转入地下,组建了秘密进步组织——涪波社。涪波社成立后不久,就发展了30多个社员,他们成立读书会,学习《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讲义》等书刊,开展进步活动,抨击封建教育制度,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9月,邹凤平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编入中共中坝省二中支部。“自此,他由一个单纯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逐步成长为有觉悟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党的直接领导下,邹凤平义无反顾投入到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余正道如是评介。

  1927年寒假期间,邹凤平将涪波社发展到三台城区和北路农村地区,发展社员五六十人,为绵阳市境内早期党、团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储备了人才。1928年成都“二一六”惨案发生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邹凤平的关系转到中共江彰特别支部。8月,邹凤平与谭襄城取得联系,积极筹建共青团组织。同月,他把三台县立初级中学的涪波社社员张运开等学生发展为共青团员,建立了团支部,张运开任书记。“自此,三台县的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在党、团组织领导下,三台学界随之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余正道说。

  领导开展工农革命运动

  1929年11月,邹凤平、赵利群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共潼川(三台)特区后,经过他俩的严格审查,于12月31日将符合党员条件的20多名涪波社社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三台会龙特支(会龙场为后来的光辉镇,2020年并入老马镇),1930年1月更名中共三台北路特支,隶属中共潼川特区委(三台中心县委)领导,赵利群任书记,邹凤平任组织委员。北路特支还在三台芦溪建立了1个支部,在农民中建立了党小组。

  北路特支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为北路党组织创建一个活动据点。1930年2月,北路特支在柳池井袁家庵山上建立爱智小学,刘克谐任名誉校长,邹凤平任代理校长,张天汉任教务主任,赵利群到校任教,并聘请了一批党员教师和进步教师,在校教师和工友都是共产党员或涪波社社员,学校实际成为北路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同月,中共北区区委成立,赵利群任书记兼组织委员,邹凤平任宣传委员兼秘书,爱智小学成为北区区委机关所在地。不久,邹凤平将辖区内130余所小学和私塾教员分批集中培训,宣传进步思想,播撒革命种子。他还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带领学校师生深入附近的盐场、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倡办夜校,培训工农骨干。经过邹凤平、赵利群、张天汉等同志的努力,革命力量逐步以袁家庵为中心发展到柳池井、马康桥和塔子山等10余个乡,参加组织的农民达2000余人,赤卫队100余人,工会会员300多人。北区区委下辖6个支部,为开展工农群众革命运动打开了局面。

  邹凤平还利用统战关系,派区委的同志打入柳池乡民团分别担任督练长、大队长和政治教官,而团丁全部是农协会员或革命积极分子,掌控了柳池乡民团武装,使这一大片成为三台的红色区域。在北区区委领导下,三台北区掀起了抗捐、抗税、抗债斗争的革命高潮。北区工农运动蓬勃发展。1930年底,邹凤平被潼川特区委派往盐亭任特支书记。他到盐亭后,立即率领盐亭县特支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组织工农武装暴乱计划”及“关于工农运动的决议”,迅速开展工作,为1931年夏盐亭工、农、青、军运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执笔投“枪”勇战叛徒“青锋”

  1931年12月,邹凤平任成都外东区区委书记。1932年2月,邹凤平调到四川省委组织部担任秘书,这段时间,经时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的廖恩波热情帮助及自己的努力学习,对革命基本理论认识更深刻,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更坚决,做各阶层群众工作也更娴熟。

  任卓宣(即叶青)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革命浪潮里进入革命队伍。回国之后,在“马日”事变中两度被捕,叛变革命投敌,出卖了湖南省委党和团的15名干部,其中一位英勇的女共产党员是任卓宣的爱人,但这位革命烈士在慷慨就义前宣布与任卓宣决裂,与叛徒彻底划清界限。任卓宣在湖南反动营垒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后,又来到成都,改名青锋,网罗一批人出版了《科学思想》,以“研究、研究”的口号来麻痹青年,让青年远离现实革命斗争和党的领导,并断章取义地引用列宁关于青年应当学习、再学习的指示来诱惑青年。还四处寻找四川省委,给省委写信,为其叛党行径辩解,企图再次打入党内。当时在四川,党内一些同志还认为任卓宣在青年学生中有影响力,对其存有“惜才”和同情心,党影响下的《定性分析》甚至视“青锋”为同人。直到1932年党内还有同志认为“青锋”主编《二十世纪》是最适合他的工作。

  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

  敌人的深恶痛绝,邹凤平积极投入批判叛徒任卓宣的斗争中。他先后撰写了《叛徒任卓宣与反革命“青锋派”》(载于1932年3月20日《四川晓报》)《读〈二十世纪书〉后》(发表于成都《工商日报》)等文章,教育群众,捍卫革命的纯洁性。

  余正道评介说,在这样一场严峻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敌对斗争中,邹凤平以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旗帜鲜明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展现出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这场斗争,对加强四川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恢复重建四川党组织

  1933年2月,省委派邹凤平为川南巡视员,先后巡视了内江、自贡和嘉定中心县委,传达中央指示,检查基层工作。1933年6月,邹凤平作为川北巡视员巡视了三台、阆中和顺庆三个中心县委,检查了工作,积极进行武装斗争准备。1933年9月,为了配合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他领导了遂宁、安岳武装起义,参加的农民群众达5000余人。1934年1月,泸州地区遭到敌人残酷镇压,省委派邹凤平前去整顿、加强党的领导。他有组织地把党员疏散到农村去,把工作重点放在川滇黔一带的农村,领导叙永、古蔺、古宋、赤水、合江的农村斗争,发动春荒斗争,破仓分粮斗争,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开展武装游击战争。1934年9月,邹凤平在叙永组织农民斗争,建立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农会,并在中央红军和彭德怀同志的支持下,扩大成立川南红军游击队。1935年春,由于叛徒破坏,和省委关系断绝,邹凤平到富顺与内江、自贡几个中心县委协商,成立川南临时特委。1937年2月,由贵阳、长沙、武汉去上海,找到了党,在党的安排下回到了延安。

  1937年10月,张闻天、李富春代表中央召集邹凤平和在延安中央党校任总支书记的廖志高谈话,告诉他们中央决定派他们回四川恢复党的组织,在成都建立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中央决定:邹凤平任书记,廖志高任副书记。1938年1月10日,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在成都正式成立,建立了学委、文委、妇委和军委,领导全川党的工作。中共四川省工委建立后,邹凤平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四川党建和革命斗争中。由于党组织建设处于恢复重建期,优秀干部人才缺乏,他特别重视组织建设和干部的培养。他一方面将韩天石、陶焕馥等人的关系迅速地接上头,帮助他们建立起党的组织;另一方面,又对与党失去联系但仍积极活动的党员进行深入考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邹凤平特别重视党员质量,注意在工人、农民、下级官兵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同时,他又不拘泥于阶级出身和职业,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里的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职员,以及统一战线中的上层人员方面。仅花了半年多时间,在成都民先队和重庆各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基础上,就建立起成都、重庆两个市委,阆中、自贡等10个中心县委。全省党员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省工委建立之时,全省只有100多名党员,1938年3月即增加到300多人,到11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近4000人。

  邹凤平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形势发展要求,及时提出宣传中心,加强宣传阵地巩固、扩展和建设。邹凤平到成都不久,将文字工作经验丰富的李亚群派往车耀先主办的《大声周刊》,以加强那里的工作,又抽调杜桴生到《四川日报》,以增强党在该报社的力量。此外,还经常关心受读者欢迎、由党员创办的《时事新闻》《星芒》《全民》等刊物的工作。党组织和进步团体掌握了大批报纸和刊物,如《四川日报》《新新新闻》《新民报》等都有党员在其中工作。这些进步报刊影响面很广,盛极一时,为四川党组织起到了喉舌作用,宣传了抗日,教育了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

  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科长王仕春说,邹凤平在四川建立省工委这一时期,四川党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恢复和建设党的各级机构、发展党员、培训和输送干部,还是在教育群众,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全川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些成绩来自党中央和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广大干部和党员的英勇奋斗,但也与邹凤平的工作分不开。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