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创新能级咋提升 绵阳这样做
发稿时间:2021-07-08 08:5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我市有着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5所高等院校,28名“两院”院士,但因创新主体不足,一些科研成果没能“落地开花”。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黄小芹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我市有着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5所高等院校,28名“两院”院士,但因创新主体不足,一些科研成果没能“落地开花”。

  当前,我市1375家科技部备案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46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瞪羚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如何探路创新主体培育“升级版”?

  在7月7日举行的解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青川表示,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关键在于创新主体。我市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培育创新主体,做大创新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更高水平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创新主体活力动力,从何而来?

  刘青川在介绍时把第一点锁定在了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市将加快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做法上,刘青川表示,依托“领航计划”“涌泉计划”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同时,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科技型领军企业。

  另一个提升关键点在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在绵高等院校冲刺国家‘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高等院校创新实力。”刘青川表示,推动西南科技大学开展省“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联合科研院所、“双一流”高等院校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融合创新研究生院。

  刘青川透露,我市将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开展省级“双高”院校建设申报工作。另外,还将布局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快建设环高校技术市场,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当国家战略在绵阳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在绵阳探路开局,源源不断的创新经验,从绵阳走向全国。如何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绵阳应有之任务,我市将以更大的力度保障现有的在绵科研院所。”刘青川介绍,我市将大力开展“招院引所”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等迁入或在绵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发展创新型经济。支持鼓励央属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在绵设立军民协同创新基地、研发机构或建设产业园区。

  更大力度,还来自于强化金融财税支持。刘青川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引导银行机构疏通信贷融资堵点,引导银行机构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分支机构科技型企业服务年度目标,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激励相关从业人员为科技型企业“敢贷、愿贷、能贷”。

  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上,我市将用好绵阳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提高资金放大比例和效益。另外,还将设立融资补贴资金,引导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三大类平台

  战略科技平台

  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绵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探索企业出题、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模式,围绕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国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科技城实验室,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产业创新平台

  包括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

  功能服务平台

  已形成涵盖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等全面、多元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全面提升现有功能平台服务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任务,加快建设功能强大、配套更为完备的科技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坚持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小芹 郭若雪

  科技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这次市委全会对“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功能服务平台三大类平台,着力形成科技创新全流程服务平台体系。

  作为实现科技有效供给的重要载体,我市已建设多少家创新平台?又将如何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梁馨透露出最新信息。

  发布会透露,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平台,主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重大科学目标,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

  “当前,我市国省级高能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有189家。”梁馨介绍,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发挥绵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探索企业出题、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模式,围绕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推动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一批科技城实验室,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创新平台梯队建设方面,从2019年开始,我市印发了绵阳市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市级平台的管理办法,其中市级工程实验室已连续两年认定了22家,5家已升级为省级工程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也正在组织认定。下一步,我市将统筹推动各类市级平台的认定培育工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做好储备。

  产业创新平台是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按照市委全会部署,我市要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

  目前,九洲空管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申请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华丰、六合特材牵头的创新中心已被批准建设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正在指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的主体,积极创建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梁馨表示,“还将鼓励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创新资源,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涵盖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等全面、多元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功能服务平台类型较为齐全,但市场化水平和服务效能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全面提升现有功能平台服务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任务,我市将加快建设功能强大、配套更为完备的科技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坚持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梁馨说,市委全会提出的战略科技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功能服务平台这三大类平台,是按照创新的流程分别对应了不同的阶段,是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牵引性工作,将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更多“定心丸”政策聚力盘活人才存量

  ●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在绵高校人才培养功能

  ●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

  高端科研人才

  发挥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作用,支持对引进的世界级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薪酬待遇实行“一人一策”。

  产业领军人才

  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家,以及带团队、带项目的科技型创业领军人才,大力促进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组队创业,就地转化成果,对每个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青年科技人才

  抓住博士这个关键群体。新增设“绵州英才卡”青年博士卡,对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持续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黄小芹郭若雪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市委全会《决定》以及配套政策在做强创新人才支撑方面作出了哪些重点安排,提出了哪些亮点举措?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吴红进行解读。

  “创新人才是驱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关键变量,打造创新发展人才高地势在必行。”吴红介绍,为此,《决定》及其配套政策从聚集高端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壮大青年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进行了系统部署,就是要全面升级创新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打造高素质强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推进西部人才强市建设。

  引进外来人才是做大人才总量、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最直接的手段。持续做大人才总量,全会《决定》及其配套政策提出,在现有24.1万专业技术人才基础上,突出重点群体,加速创新人才聚集。

  在高端科研人才方面,重点是发挥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作用,支持对引进的世界级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薪酬待遇实行“一人一策”,解决团队的科研立项、经费支持和团队核心成员的职务职称、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事项。

  在产业领军人才方面,重点是聚焦集中精力大抓工业、狠抓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科技城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家,以及带团队、带项目的科技型创业领军人才,大力促进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组队创业,就地转化成果,对每个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在青年科技人才方面,重点是抓住博士这个关键群体。“我们首次提出实施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博士。”吴红表示,“还新增设‘绵州英才卡’青年博士卡,对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持续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优势的长远之计。我市在聚力盘活人才存量上提出三个重点努力方向。“全会《决定》及其配套政策在盘活全市现有的80万人才上,从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在绵高校人才培养功能、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三个方面发力。”吴红说。

  在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上,开展市级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重点是在“绵州育才计划”中增设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专项,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同时,支持建设人才培养梯队,重点是鼓励院士工作站、产业园,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建立梯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我们将办好“绵州英才荟”活动,让科学家、金融家、企业家“常见面”。

  在强化在绵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上,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提高在绵高校毕业生留绵率,最大程度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既要抓基础,还要抓特色!”吴红说,将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融合创新研究生院,鼓励院、校、企联合培养一批优秀博士研究生。

  在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上,首先是用好市场力量,支持全省首批省级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力争全年营收突破3亿元,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是提升“绵州英才卡”可及性,把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交通出行等服务落实好,把人才公寓建设好。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规划建设科技城新区人才综合体。“而且,还将有详细的配套政策和细化举措‘来袭’,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吴红透露,“我们正积极向中央争取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力争形成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