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听力损失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高达0.1%-0.3%,位居各项新生儿筛查疾病之首,在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群体中发病率更是高达2%-4%。
正常的听力是言语发育的前提条件,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期的听力损失可严重影响患儿的听力感知,导致言语、认知及情感发育障碍,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以及社交能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什么要做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针对所有出生的新生儿,特别是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以及耳聋家族史等)。
2010年卫生部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新生儿常规检查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听力筛查的重视程度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开展,避免了以往学龄期才能发现听力障碍等弊端,实现听力障碍的早干预、早治疗,为孩子们的
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新生儿听力筛查何时做?
可爱的宝宝出生后48-72小时完成初筛,未通过或漏筛者于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内转诊至省级听力障碍诊断机构或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经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早期干预,包括助听器验配等。对双侧重度耳聋患儿且在使用助听器3-6个月效果不佳者建议尽早实施人工耳蜗植入。
检查如何做?孩子会不会难受?
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包括耳声发射(OAE)和自动性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前者通过耳蜗对外界声刺激的增益反应,测试耳蜗毛细胞的功能,而后者通过听觉系统对声刺激的反应来检测听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二者都是无创无痛性检查,易被新生儿接受。(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