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盐亭
【盐亭】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1-11-19 08:14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盐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纪监干部用心用情,村级“代办队”上门服务特殊人群;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建立“三三”工作机制,切实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已两年有余,记者日前走访盐亭县农村基层,深切感受到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正在嫘祖故里开花结果。

  1 村级成立“代办队” “上门服务”让群众“零跑腿”

  在盐亭县富驿镇雄关村,正在陈玉琼太婆家中走访的富驿镇纪委书记陈龙,一边忙着帮老人打理家务,一边耐心倾听老人寒暄。陈婆婆笑呵呵地拉着陈龙的手,激动地说:“我都一把岁数了,镇上和村上还记挂着我,随时有人上门来照顾我,真的感谢你们啊……”

  陈玉琼老人八十高龄,儿子长期在外务工,她的日常生活起居无人照料。“腿脚不利索、出门办事困难”这一现状无疑成了村里其他留守老人同样面临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摆在眼前的“难题”,富驿镇雄关村“两委”便将村里留守老人纳入“特殊人群台账”进行管理,指定“专人”为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前不久,富驿镇花林村村民李作惠因车祸致使双腿不便,无法及时办理医疗救助,一个电话打给村代办员李果,当天就帮忙代办好了。大到各类补助申请,小到代缴电费,代办员为民服务事无巨细。

  一提及“特殊人群”,自然会想到“特殊服务”。没错,这正是富驿镇在全县率先提出的“一卡三账”特殊人群关爱制度,即:民情民意诉求台账、特殊人群关爱台账,村组干部、党员结对服务台账和特殊人群便民服务卡,对特殊人群进行代办和“零跑腿”上门服务;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主动收集群众办事需求,以“值班办”“预约办”和“上门办”等形式,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富驿镇各村代办员共计完成民政社会救助事件436件,代办农村宅基地审批、耕地补贴、城乡低保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民生事项243件,努力做到让村民办事不出村,路程不多跑。

  2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 党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

  “实话实说,正因为有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才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信心,我的产业也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和起色!”在盐亭县巨龙镇天水村,天水缘公司老总陈奉明感慨不已。在探索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谋划过程中,天水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形成了“村委会+联合社+合作社+企业+群众”发展模式,村“两委”注资112万元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天水村股份经济联合社”。2020年,天水村村集体经济人均分红500元,村民获利分红较两项改革前大幅提升。

  巨龙镇针对农村党建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村级农业企业运营难、管理难等问题,紧抓村级建制调整机遇,充分利用行政村合并后党员人数增多、产业规模扩大等优势,突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该镇探索基层党支部建在组织链,把牢一线一支“定盘星”。以“一线一支”为导向,建立创业支部、销售支部、研产支部、五老支部等4个功能性党组织,构筑“谋、研、产、销”一体的支部产业组织链条,让党组织“唱主角”“当车头”,使党建与发展同心同力、相辅相成,推动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同时,巨龙镇以“创业支部”激活企社联营共建模式,以“销售支部”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以“研产支部”构建优势聚合崭新格局,以“五老支部”助力产业发展平稳运行,进一步加强党支部与企业,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群众之间互惠互助、互带互销的连接,切实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并且,通过组织引领、平台集聚、定向培养,锻造产业发展“主心骨”,吸引一批党员人才加入功能性党组织,使党员聚在管理链上,推动实现“人回转、钱回流、家回迁、业回创”的良好局面。

  该镇确立“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工作思路,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迄今,全镇流转土地8100亩,惠及群众628户,土地流转户年均增收1980元。土地流转后,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提供就业岗位140个,培养企业管理人员27名,新型职业农民45名,园区建设人员33名,吸纳当地群众就业40名,带动本地群众人均年就业增收4-10万元。同时,该镇依托当地“一村一品”特色,促进产业提档增效。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户获利增收,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3 “三三制”信访模式 “无序上访”变“主动下访”

  记者走进盐亭县黄甸镇集镇,正是赶集日人流高峰期。设在街头的“定点接访”吸引赶集群众纷纷驻足围观。这是黄甸镇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中,建立“三三”工作机制,创造性开展“赶集日定点接访活动”,切实将矛盾吸附化解在基层,走出了一条基层信访善治的新路子。经过接访干部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该镇老上访户刘大爷终于心服口服走出人群:“这下气散了,我也要安心搞好生产生活,不会再上访了!”

  为了及时化解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黄甸镇探索、创新基层治理,坚持阵地接访、制度导访、渠道约访“三亮明”,变“无序上访”为“主动下访”。该镇根据境内黄甸、定光、三元3个赶集日,坚持巡回设点解决群众诉求。并且,建立接访、疏导和调解三个功能室,健全赶集日领导接访制度,提前通过各种平台公布接访领导基本信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开展街头接访95次,接待群众756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49个、利益诉求和举报投诉271件。

  同时,该镇积极推行旁听、完善评议、探索共商“三模式”,变“一元治理”为“多元共治”。针对涉及政策、法律等群众关注的共性问题,在街头接访中注重运用典型案例,敞开大门接访,鼓励引导群众旁听,以“身边事”讲清“大问题”。全镇利用街头接访平台,就乡镇行政区划改革、绵西高速拆迁补偿等政策宣讲79轮次,消除了群众认知上的偏颇和疑惑;针对涉法涉诉、关系行政执法的案例,积极落实信访评议机制,支持信访群众和责任单位现场说理、辩理,邀请人民群众参加评议发表意见。对于信访积案、历史遗留问题,该地在接访中,邀请有威信、有能力的老党员、乡贤参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情合理解决问题。开展街头接访以来,已先后对2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来访人同意情况下共同协商,取得了积极进展。

  (胥杰 刘思明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元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