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24条措施作用稳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市政协委员 胡进耀
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绵阳市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建议充分发挥“24条措施”的引领作用,确保工业强市战略稳步实施。完善政策执行体系。落实部门主体责任,以“24条措施”为基准,全面整合工业发展政策,确保新旧政策有效衔接、体系完整、相互支撑。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根据“24条措施”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出台引导全市产业优化布局的实施意见;提升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能力,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重与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指导县(市、区)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高水平做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突显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布局产业发展未来,积极发展能源服务、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绿色制造产业集群,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提升企业区域配套能力、强化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增进政企沟通以及强化要素保障能力,来增强服务企业能力。
打造科技城发展主轴线高品质建设科技城新区
市政协委员 任晓军
绵阳是国家唯一科技城,特别需要一条城市发展主轴线来彰显绵阳科技城气质。结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就打造科技城发展主轴线建议,选择最优的线路作为绵阳发展主轴线。从一环路(北段东延线与省道S205立交)起,经九洲大道直通安州区,贯穿科技城新区核心区域,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主战场,其作为科技城发展主轴线地位日益凸显。这条发展轴位置适中、发展轴基础良好,发展这条主轴线,对于强化“一核”引领,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和绵安江北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明确打造发展主轴线的目标定位。打造发展主轴线,要突出科技城生态打底、智慧宜居、科技为魂,形、神、魂兼具的高品质宜居生活地特色,突出发展主轴线区域业态的科技城特质。加快发展主轴线区域规划建设。启动绵阳城市发展主轴线区域的规划编制,高起点规划科技城新区,围绕绵阳城市主轴线及科技城新区规划布局,加大项目招引落地。
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市政协委员 李全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支持各县(市、区)以争创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六大重点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绵阳作为农业大市,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议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产学研推结合,促进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因地制宜,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环境长效治理。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基地,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主体,推广“园区引领+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等发展模式。完善园区管理、保障及投入机制。
用好用活独特科技资源打造绵阳科技旅游名片
市政协委员 依当初
目前,国内多地科技旅游正在蓬勃兴起,科技旅游项目正逐渐成为行业翘楚。为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科技资源,打造集精神感悟、国防教育、科技体验、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绵阳科技旅游新名片,建议,保护“三线建设”遗址,夯实科技旅游基础。进一步梳理三线文物资源,为地方立法和制定保护、管理、展陈措施,确定开发、利用、开放等旅游功能提供依据。整合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科技旅游产品。通过建立科技旅游联盟,加强科技支撑,建立科技旅游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绵阳科博会的展陈价值,积极征集绵阳科技旅游广告用语,塑造绵阳科技旅游品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抢占科技旅游高地。两弹城作为体验“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挥好两弹城的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科技旅游业全面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三线文物征集、研学营地建设,突出科技研学特色和精神特色,整合历史文化、科技成果、科学名人等一切可用于研学旅游的资源,高起点开发一批学科完整、独特创新的科技研学旅游课程,增强基地或营地的对外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家长研学旅行。
激发民企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市政协委员 马君
在科技创新主体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数量超过1.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超过90%,但是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仍然面临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要素集聚难、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等困难和问题。
建议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数据库。靶向培育精准扶持,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靶向培育创新能力,通过穿针引线、搭建平台,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配套制定扶持政策,创新机制引进人才,鼓励各类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民营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搭建平台强化服务,降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检测平台,降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成本;积极扶持发展具有专业化服务特色的中介机构,降低科技创新转化成本;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金融供给,降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成本。
科学定位强化体系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 王学戈
近年来,我市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物流节点设施加快建设,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我市社会物流总额4867.65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6.83%。但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日益突显,建议注重目标定位,强化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国家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区域协同,实现“港区联动”;加快完善区域内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注重机制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健全组织保障,完善园区管理模式。注重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物流产业园建设,完善物流配套相关功能,吸引物流企业集中、集聚和集约化发展。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少,仓储收入低的现状,积极推动现有闲置厂房等基础设施改建成规范仓库投入市场,推动物流业适度集聚发展。
优化技术转移平台功能引导创新服务提档升级
市政协委员 尚丽平
技术转移平台作为重要的功能服务平台,是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的连接器和加速器。虽然绵阳技术转移总体成效显著,但从前一时期的实践看,要推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技术转移,适应新时期科技城创新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需要,建议以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专业化市场化创新服务为手段,打造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功能服务平台。进一步明晰技术转移平台功能定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产学研三方市场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交换,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学研联合的层次和水平。系统构建技术转移平台。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争取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西南)中心、省级科技成果托管营运中心等机构入驻,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及技术源头汇集;引导和鼓励绵阳现有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提档升级,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针对性强、成效明显的科技创新服务。强力支持技术转移平台运营。总结绵阳科技服务功能平台建设的成功模式,创新财政资金引导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尹秦/整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