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亚菲
涪江潮涌,文脉绵长。有着“富乐之乡、蜀道明珠”美誉的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旅融合“怎么融”、文旅产业“怎么干”,既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篇“大文章”。
如何写出“绵阳味”、答好“绵阳题”?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7月17日,中共绵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杨世华就《决定》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进行解答。
这份《决定》的酝酿,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的底色。“《决定》起草工作在市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自今年4月起,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左永祥牵头部署全会主题,先后深入北川、梓潼、仙海等地调研,摸实情、找症结、谋对策。此外,市委成立《决定》起草组并下设执笔专班,通过座谈会、智库研究、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纳民智,让《决定》既精准对接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又深深扎根绵阳文旅发展实际。”杨世华深刻阐述了《决定》的起草过程。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贯穿《决定》始终。《决定》鲜明提出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文旅融合定准基调——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旅游发展,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带动文化繁荣,切实增强文化旅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又要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守护好熊猫栖息地、千年古城等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要通过文旅发展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融合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反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锚定“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全省重要旅游集散地”目标,《决定》部署的“五大工程”直指关键。资源聚合工程将深挖李白故里、北川羌城、仙海湖等全市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品牌打造工程以打造“李白故里”“两弹一星”“熊猫家园”为牵引,建设绵阳文旅地标,让绵阳文旅地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宣推引流工程综合运用各类媒体资源,着力把绵阳文旅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环境提升工程以游客为中心,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两方面发力,全力塑造一流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主体培育工程则坚持引育并举,加快培育更多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旅龙头企业,推动中小文旅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同步发力,加快建成川渝消费副中心。杨世华介绍,《决定》提出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对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进行专章部署,通过培育文旅消费场景、拓展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开展文旅消费惠民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提升文旅消费质量,切实增强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居民就业的带动作用。
从蓝图到实践,绵阳正以《决定》为指引,让文化之美与山水之秀深度交融,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