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领域代表共同发起防灾减灾安全倡议
应急逃生演练区,公众在互动中掌握“逃生正确方式”
防灾减灾科普互动体验区,公众在互动中提升自救能力
□记者 谢艳 宋德平 何茂松/文 陈冬冬/图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5月12日,由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主办,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四川省2025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北川举行。
仪式现场,以主题展示、科教活动、趣味课堂、全民宣教、科技互动等内容为矩阵,采用“会+展”的形式,设置防灾减灾主题展示区、应急逃生演练区、数字科技防灾减灾展示区、防灾减灾科普互动体验区、防灾减灾应急装备展示区等五大展区,为提升群众主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浓厚氛围。
如今,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装备已成防灾减灾救灾一线“标配”。在数字科技防灾减灾展示区,370M移动基站、北斗短报文、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消防机器狗、卫星便携站、抢险救援车、通讯指挥车、卫星通信无人机、大型消防车……各种现代化科技设备让人应接不暇。
绵阳市应急管理局打造的“空天地人”应急智慧通信保障体系让人印象深刻。该体系以370M无线通信网为骨干、以卫星通信为基础、以无人机中继通信为补充、以易“三断”村通信“轻骑兵”为兜底,融合各类卫星、4G/5G、窄带通信、自组网等先进通信技术,建立多维通信链路,保障“三断”极端条件下的现场救援及前后方指挥的通信畅通,确保应急指令快速下达、灾情上报畅通。
这是绵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生动实践和阶段性成效。
数据显示,我市因灾直接损失、受灾人次逐年下降,主要得益于绵阳始终坚持防汛、地灾、应急一体研判、一体调度、一体落实,探索建设精细化预警预报模型,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灾害监测网络,持续堵漏洞、补短板、固底板,全力推动灾害隐患“清仓见底”,自然灾害“防”的基础更加夯实、“减”的效果不断凸显、“救”的能力持续提升。
同样,中国移动也使出“看家本领”,展示了覆盖“空天地”的绵阳移动应急防灾救灾体系。据中国移动四川绵阳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厚杰介绍,该体系包括低空应急预警调度平台、一体化卫星基站、应急单兵智能终端以及多型专业应急救援无人机,能够实现“提前感知、高效预判、快速处置”的一体化闭环应急管理调度体系,助力绵阳应急响应效率与指挥调度能力的提升。
整个展示区,处处彰显着科技创新正在为防灾减灾救灾强势赋能,监测预警更精准、防控处置更有效、避险撤离更及时……
“面对灾害,我们人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活动现场,消防员、公安民警、医护人员、教师、学生、应急抢险队员、环卫工人、社区网格员、护林员等代表共同发起防灾减灾安全倡议,践行“最先一公里”对“最后一公里”负责的闭环原则。
社会各界用自身行动践行:我们要做防灾减灾的“行动派”,更要做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倡导全社会积极响应最先一公里对最后一公里负责的闭环原则,体现防灾减灾宣传全覆盖,社会发声群防群治,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米”。活动现场还播放了“地震女孩”牛钰的公益宣传视频……
防灾减灾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启动仪式只是社会各界努力打好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的“缩影”。他们将持续保持应急状态、激活“神经末梢”,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抓细抓实灾害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大人员、设备、物资等预置前置力度,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应对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共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