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走进马边:感受山水彝乡的时代脉动
发稿时间:2025-05-11 09:5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 “青梅竹马,边城茶香”。 刚走进位于小凉山深处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一幅醒目的城市推介语就进入视线。 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因明朝时设马湖府安边厅而得名。


  原标题:最忆是马边,茶香漫春山——

  走进马边:感受山水彝乡的时代脉动

马边县城全景



  “青梅竹马,边城茶香”。

  刚走进位于小凉山深处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一幅醒目的城市推介语就进入视线。

  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因明朝时设马湖府安边厅而得名。

  走进马边,这个秀美的山水彝乡,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

  2025年春,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2024年四川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举行。活动期间,参会的近40家媒体代表走进山水彝乡,开展“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见证关于“锂想”的产业革命、探寻关于“福来”与小谷溪的农旅传奇,感受到了民族共融、对口帮扶的振兴交响。

  

绣娘们制作绣品

  园区里的产业交响

  3月26日上午,阳光释放出不一样的热度。

  走进位于马边新型材料特色工业集中区内的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磷酸铁锂厂,厂区内安静有序,一排展示柜让大家放缓脚步,柜里展示的是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磷酸铁、碳酸锂。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黑色粉末,是成品磷酸铁锂,每天源源不断地送往比亚迪在全国各地的电池厂。

  在工厂调度指挥中心,290个摄像头将厂区无死角监控,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着从配料砂磨、喷雾干燥到烧结、气流粉碎、筛分、除磁、包装等每一个生产环节。自动化生产线快速运转,多台AGV小车与各生产流程紧密对接,一袋袋检验合格、封装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序装车发货。

  工厂负责人介绍,整个生产线除了原材料投料、产品包装需要大量工人外,产线只有一位巡检员,基本实现了设备智能化、无人化。

  马边是国家重要的磷矿战略资源基地,过去磷矿资源开发大多用于粗加工,引进蜀能矿产后,将磷矿资源转化为锂电核心材料,让马边磷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25年产量可达4万吨。

  来到四川德顺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冻干草莓、冻干香蕉、冻干柠檬等产品加工繁忙有序。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公司,主要从事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热风干燥食品和竹笋食品加工。2025年1月改制后,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当年公司产品打开美国市场大门,签订200顿冻干草莓、100吨冻干香蕉订单,并进入欧洲市场。

玛瑙苗寨

  茶山上的幸福图景

  走进“云上福来”景区,群山环绕之间,迎着隐约飘来的茶香,一个村子的幸福细节扑面而来。

  马边的茶叶历史悠久,两汉时期开始种植,唐朝时萌生茶马互市,明清时期被定为贡茶。

  海拔1200米的马边劳动镇福来村,是马边茶的重要产区。“云上福来”景区依托福来村六组的茶山而建,曲径通幽的游步道、静谧的森林小径、便捷的观光车旅游线路,串联起彝茶工坊、卡莎莎乡村度假区、福缘时空、“九天福来”等十多处特色景点。

  站在景区观景台,万亩茶垄迎风而动。正是明前茶出产的时节,时不时能看到有茶农背着背篼在茶园里忙碌。也有各地游客前来体验采茶。当地村民算了一笔账,“以前只卖鲜叶,现在游客来了,一杯茶卖10元到30元,还能带他们体验采茶、炒茶,收入翻了几倍,茶叶子成了金叶子!”

  穿过森林小径,一排独具特色的树屋出现在眼前,这是景区打造的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开放式的设计让游客放松心情,深度融入大自然。2022年,度假区获评“天府旅游名宿”,2024年获评“国家乙级民宿”。2024年“云上福来”景区接待游客50万人次,昔日的省级贫困村,通过走“茶旅”融合的路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民主镇小谷溪村,茶叶加工厂飘出缕缕茶香。2019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小谷溪村,深挖本地资源,坚持创新发展,形成以茶产业为核心、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相继推出了中国首款茶啤、小凉山地区第一款本土品牌啤酒“山茶艾尔”和“山茶拉格”,用村里的夏秋茶制成“小谷溪”品牌茯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

  守艺人的经济账本

  3月27日上午,走进花间刺绣合作社,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正在指导当地绣娘们穿针引线。

  马边的花间刺绣做工精美、绚丽多彩、风格独特,是花间刺绣合作社的核心产品。作为彝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2015年在县妇联支持下,筹集2.5万元,招募擅长刺绣的彝族妇女,成立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推广彝绣产品。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能力,乔进双梅将传统彝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发彝绣文创300余种。举办彝绣培训班,采用“三零模式”(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让绣娘在家接单,合作社回收绣品,让当地绣娘将“老手艺”变成新饭碗,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

  2020年,乔进双梅在马边县城马边广场成立彝绣综合服务中心,在6个片区设立工作站、15个乡镇开设培训班,带动831名农村妇女居家就业,有8位绣娘自己开店当上了老板。花间刺绣彝绣还带动了马边旅游的发展,游客到马边旅游时学绣花、买绣品,村里的民宿也火了起来。

  在民主镇玛瑙苗寨,银匠杨文武最近几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很忙,他用古法錾刻的苗银胸针备受市场青睐。3月27日,媒体代表们走进他的工坊,他无不自豪地说:“以前靠手艺养不活人,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三个月以后了”。

  在玛瑙苗寨,还有苗家蜡染体验馆、芦笙制作工坊等,一年四季吸引各地游客前来。非遗传承保护,让民间的手艺人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大道,成为马边新的经济亮点。

卡莎莎乡村旅游度假区

  寨子里的融合经济

  3月27日,走进民主镇玛瑙苗寨,在响亮的苗歌声中,媒体代表们喝下拦门酒,开始了一场独具民俗风情的采风之旅。

  玛瑙苗寨即玛瑙村(原名马脑村),因玛瑙山脉有段形似马脑而得名,也有的说因民主镇(原玛瑙乡)出产玛瑙而得名。玛瑙苗寨位于金沙江、岷江的两江分水岭上,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宜人,被誉为“云上苗寨”,这保留了苗族同胞最淳朴的传统生活方式。

  近年来,当地以苗族文化为依托,发展民俗旅游,举办山花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如今,玛瑙苗寨与“谷溪美村”乡村会客厅、二十四道拐网红路等乡村旅游景点有机结合,串点成片,通过文旅、农旅融合,吸引八方游客,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3月27日下午,走进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彝家新寨,热情的彝家人端起迎宾酒,唱起祝酒歌,让大家扫除行程的疲惫。

  烟峰镇地处小凉山腹地,气候温和湿润,有大院子河、烟峰山等自然景观,毗邻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烟峰镇彝家新寨,是四川省最大的彝族聚居村寨,有“大小凉山第一寨”之称。迎着夕阳西下时的凉风,媒体代表们走访民族文化博物馆、爬碉楼了解彝族英雄史诗;在民俗文化长廊听月琴弹奏,赏彝家绣娘的搓线、纺线、织布、绣花技艺。

  “安逸四川,乐游马边”。夜色渐浓,一场独具民俗风情的晚会在寨子里举行。在歌舞声中,寨子里的人们脸上被笑容包围,他们与来自各地的媒体代表、游客一起载歌载舞,奏响民族团结和谐的交响曲。(记者 张登军/文 图片由乐山市融媒体中心、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马边:一个西部“边城”的“振兴样本”

  ●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马边打破“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限:它用工业思维激活自然资源,用文化创意重构乡土价值,用共同体意识凝聚多民族合力,更用接续奋斗精神破解帮扶可持续性难题。

  风情小凉山,诗意马边河。

  初春时节,2025年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暨2024年四川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启幕。全省近40家媒体的80余名新闻工作者,走进这片秀美的“山水彝乡”,目睹到了这里关于“锂想”的产业革命、关于“福来”与小谷溪的农旅传奇,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曲民族共融、对口帮扶的振兴交响。

  在此次“看乐山·‘策马扬边’小凉山”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中,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这里优美的自然美景、多彩的彝族风情、瑰丽的文化遗产……还有马边这个西部“边城”在坚持“三产并举、三产共兴、三产融合”中直击心灵的时代脉动:磷酸铁锂,新质布局“蝶变焕新”;云上福来,农旅融合“春色破潮”;玛瑙苗寨,民族团结“血脉相连”;花间刺绣,文化传承“绚烂多彩”……

  波澜壮阔四十年,激扬奋进新马边。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马边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40余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和改革开放春风,马边23万各族人民坚持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铸就辉煌,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宜居、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美丽幸福新马边在小凉山地区卓然而立,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突出县”等多项殊荣。

  这当中,特别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马边打破“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限:它用工业思维激活自然资源,用文化创意重构乡土价值,用共同体意识凝聚多民族合力,更用接续奋斗精神破解帮扶可持续性难题。当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本土与外界在此和谐共促,马边或许正在为西部民族地区探寻一条“不失本色”的发展振兴之道。

  “青梅竹马·边城茶香。”在此,我们衷心地祝福马边,策“马”扬“边”再创新辉煌。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