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一(平武)
涪江在峡谷里拐了个弯,平武的春天就顺着山势淌了下来。流岚还未散尽,挖野菜的竹背篓已沾满露水。那些藏在岩石缝里、躲在荒坡上的野菜,仿若被山神轻轻呵了口气,正顶着薄霜舒展叶片。每年春分后,岷山深处便染上几笔青黛,家乡平武的野菜季也顺势开启,一直持续到夏初。高海拔落差的立体气候、年均12.7℃的温润气候与77.46%的森林覆盖率,让平武成为横断山脉天选的“野菜基因库”。
山根菜也叫雪芽菜,最是泼辣,在料峭春寒里拔得头筹,是高山里春天第一波野菜。叶片边缘锯齿锋利如狼牙,茎秆渗出微微乳白色汁液。清明前后采其嫩梢,沸水焯之,可解春燥。焯水是驯服野菜的秘术之一,掌握火候便是其中的一门学问。铁锅水沸如泉涌时,抓把毛毛盐撒作细雪,青翠的山根菜叶入水瞬间蜷缩,又缓缓舒展成绿云模样。山根菜可泡坛子,泡出来色泽紫红,酸爽开胃。最妙的吃法还得是清炒。猪油和清油各取一半,下姜丝爆香,油花绽作金菊时,倒入焯好的山根菜,猛火快攻三颠勺,焯好的山根菜往油锅里一滚,不多时便可起锅。吃时须配上蒸好的金裹银米饭,方能镇住那番清苦。
刺龙苞别名“刺老芽”“树人参”,实则是楤木,有“天下第一珍”的美誉。刺龙苞浑身长满银针似的尖刺,偏在芽苞处藏着翡翠芯。刺龙苞一般用作炝炒。油烧辣后,放入剪开的干辣椒、切碎的蒜末和几粒整花椒爆香。这带刺的春味与腊肉最配,陈年柏枝熏的猪后腿取肥瘦相间处,切作蝉翼薄片,在铁锅里煸出琥珀色的油花。下焯好水的刺龙苞急火快炒,嫩芽尖染了油光,透出几分蜜蜡的温润。佐料撞上腊肉的烟熏气,倒把那点草木清气烘托得愈发鲜明。芽苞脆嫩里带着韧劲,咬破时渗出清甜汁液,混着腊肉的醇厚在舌尖翻滚。残留的微刺经油火驯化后,化作似有若无的酥痒,倒似春山溪水漫过脚背的悸动。这般矛盾的和解,看似粗粝,内里却藏着绵柔。
平武县城河堤潮汐市场里,总有外乡客对着“广东苔”的牌子疑惑。这野菜分明生在冷杉林下的蕨类,茎叶蜷曲如龙须,偏要冠个岭南的籍贯。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我多年。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修宝成铁路的广东工人,初见这种形似西洋菜的植物,误认作故乡的水蕨,名字就这么以讹传讹地传开了。这个名字的缘由亦不知真假。细看这广东苔着实奇异,嫩茎泛着孔雀石绿,叶背脉络却绣着紫金线,活脱脱是件掐丝珐琅做的首饰。松涛过处,千万根碧针簌簌颤动,恍若绿云坠地。采撷时轻轻夹住其茎部,稍用力便脆生生折断,断面渗出清泪似的汁液,沾在指腹有一丝凉意。广东苔焯水后撕开,泡一到两天祛除苦味,佐以猪油、姜、葱、花椒、干辣椒等配料,炒出来清脆可口,香味独特,久食不厌,又可入药,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之效。
蕨生水中者名为水蕨,叶似青蒿而卷。水蕨子是水蕨的嫩尖,是山溪写给春天的密信,每一道螺纹都藏着一圈未启封的涟漪,恰似用玉石雕刻的缱绻浪花。晨露未褪时采撷的水蕨子,绒毛上缀着细钻似的水珠,倒像《红楼梦》里妙玉收着的绿玉斗,盛过栊翠庵的雪水后泛着泠泠青光。水蕨子焯水清炒食之,有一股鲜黄瓜的清香味,故名“黄瓜香”。水蕨子还有止血的玄机。山里人但凡有跌伤膝盖,随手抓一把水蕨子捣碎敷上,汁液如蟾酥般凝成淡绿薄膜,有助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散瘀拔毒。
高山云线之上,箭竹林终年吞吐着青灰色雾霭。鹿耳韭便在此处舒展翠绿的叶片,叶尖承着的不是露珠,而是摔碎的星屑。鹿耳韭的叶子形似鹿耳朵,因此得名。传说是两千多米海拔处的风带着仙气,吹得山神的神鹿坐骑打盹时不经意抖动耳朵,落到地上就变成了鹿耳韭。卖野菜的奶奶开玩笑说,鹿耳韭是离天庭最近的野菜。鹿耳韭的嫩叶清嗅三分似新韭,七分若初生松针。奇妙在于既无葱韭的浊气,又避开了薄荷的凌厉,倒像谁把春的柔情封进了碧玉匣子。鹿耳韭清炒、煮汤、泡坛子都可,然煮汤最显其本真。叶片吸饱清汤后愈发莹润,边缘微微卷起,有如一叶绿舟。呷一口汤,冷泉般的清气直冲天灵,把山野的清新与尘世的烟火调和成绝配。
山核桃树抽穗时,总让人恍惚看见时光倒悬。那些嫩绿花柱垂落如璎珞,里面的芯则形如流苏,色若古铜。老辈人说这是核桃树的胡须,因此核桃花又叫“核桃须须”。捋核桃花时需戴手套,否则指甲会变色,好几天都洗不去黄黑。捋好的核桃花略带涩味,焯水后还得浸泡除去涩感,方能还原本味。核桃花与腊肉同炒,纤维里浸透烟熏气,嚼劲十足,还能吃出几分猪肚条的况味。若是再加上些许蒿葱子,滋味更佳,齿颊间尽是核桃味的年轮留香。蒿葱子也是一种野菜,长在向阳山坡,叶片细长如韭,却带着野葱的辛香。核桃花还可凉拌,更显清香,柔韧爽滑,仿佛每一口都嚼得到山魂水魄,咽得下草木枯荣的禅机。
还有被平武人叫作“臭耳根”的折耳根,川中等地区则称之为“猪鼻孔”,与莴笋丝一起凉拌乃是一绝,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灰绿色裹着一层茸毛的清明花,能做成馍馍,和面时掺进焯过的菜末,蒸熟后透着隐隐青碧,咬开来竟有艾草糍粑的筋骨,这是平武人的“青团”。平武人习惯把枸杞芽唤作“狗地芽”,不知是否为狗儿刨地寻春、人采嫩芽尝鲜的缘故。狗地芽凉拌、素炒均可,略带苦味,可清火明目。蕨菜又叫龙爪菜,早在古生代二叠纪就于地球安家,《诗经·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指的就是蕨菜。蕨菜可与腊肉合炒,也可凉拌,其根茎还可做蕨根粉。
春味最浓处,不在舌尖,而在那些与土地肌肤相亲的晨昏,在沾着泥土的手指,在铁锅里翻滚的山野气息,在对时节更迭的郑重与欢喜。儿时,我不喜欢吃野菜,总觉得苦,母亲便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清明雨落,泥土苏醒。如今我蹲在田埂边,指尖探入湿润的土层,像翻开一册泛黄的线装书。荠菜蜷缩成青玉如意,蒲公英举着未绽的星芒,每片褶皱里都藏着老去的时光密码。母亲的白发在风里飘成芦花,她仍用着旧铁锅翻炒野菜,氤氲水汽漫过阳台的玻璃,将往事的轮廓洇成水墨。春雷碾过山脊时,嫩芽正从苦味里挣出甜意。露珠在叶片上滚成遗落的星辰,我们咀嚼的不单是植物,是大地积攒三季的絮语。炊烟与暮色交融,万物都在沸腾中舒展筋骨。苦是种子的战甲,是根须丈量黑暗的刻度,是茎秆穿越冻土的灼灼心跳。苦麻菜铺满山坳,那些苦涩不过是光阴的酵母。原来所有甘甜都需穿越层叠的年轮,如同春溪必定要吻遍每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才酿得出春和景明的温柔。
汪曾祺先生曾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野菜是记忆里的乡愁,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舌尖上的诗行。平武的野菜,正是从山林里捧出最本真的春天。生于悬崖峭壁,长于溪流石缝,带着野性的芬芳,裹着岁月的沧桑,在春日的暖阳里诉说着大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