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绵阳市第十二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以“穿越古蜀文明 三星堆探秘记”为主题的2025年春研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将在三星堆的千年文明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实践与互动中感受古蜀先民的智慧。
当日七点钟的校门口,春阳温柔地抚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当大巴缓缓启动,导游老师指着远方起伏的山丘说:“看,那里沉睡着一座三千年前的城市。”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同学们带着对文明的敬畏,驶向时光的深处。
走进木马三星堆文明探索基地,仿佛踏入了一座露天博物馆。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青石板路上,导师身着古蜀服饰,手持竹简模样的教具,用生动的方言讲述着蚕丛开国的传说:“古蜀人以鸟为图腾,因为他们相信,能飞越生死界限的,才是真正的王者。”
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戴上手套,手持洛阳铲,小心翼翼地挖掘埋藏在地下的“神秘陶片”。有人挖到了带有纹路的残缺碗碟,有人发现了锈迹斑斑的青铜碎片……“快看!我的陶片上有波浪纹!”“这可能是古蜀人记录历史的‘无字史诗’!”大家围坐成一圈,听导师用生动的故事还原陶器上的纹路背后的祭祀场景。最有趣的是DIY青铜器模型环节:揉捏黏土、雕刻花纹、浇铸铜液……当亲手制作的“迷你金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何为“匠心传承”。
在青铜浇铸体验区,同学们围坐在土灶旁,望着坩埚中熔化的铜液泛起金色涟漪。当滚烫的铜水注入模具的刹那,一阵惊呼响起——“哇,原来铸造神树需要这么高的温度!”有人摸着烫红的手腕感叹:“古蜀工匠一定吃过不少苦头吧?”
在古法制玉工坊,同学们用皮绳带动转砣,亲手打磨一块青玉原石。汗水顺着下巴滴落,玉屑在指缝间闪烁,初三四班的赵同学忽然说:“我好像懂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意思——原来玉的温润,是要用时间慢慢养出来的。”?
如果说上午的探索是“文明的初印象”,下午的三星堆博物馆之旅则是直击心灵的震撼。穿过青铜神树的投影长廊,仿佛踏入古蜀国的祭祀现场:纵目青铜面具的威严目光令人屏息,黄金权杖上雕刻的飞鸟纹路在灯光下流转着神秘光泽,青铜神树九只金乌展翅的姿态更是让人恍惚听见远古的鸟鸣。
在“探秘青铜馆”互动区,同学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文物上的铸造痕迹:“原来这些纹路不是装饰,而是古人用来固定铜片的‘榫卯结构’!” 最令人雀跃的是“文物修复体验课”——四人一组,用石膏填补陶罐的裂缝,再用颜料复原破损的彩绘。当小心翼翼捧着自己修复的“文物”合影时,初三五班的魏同学感慨:“我终于明白,守护文明遗产,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根。”
“那些曾握着洛阳铲颤抖的双手,如今正以毫米级的专注修复陶罐裂痕;那些惊叹于青铜神树铸造之艰的眸光,此刻闪烁着‘用数字技术复刻千年工艺’的锐意;那些围坐探讨古蜀文字的背影,已然勾勒出“解码象牙符号”的学术轮廓。”同学们感慨地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该校负责人表示,此场研学之旅,恰似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将文明的枝桠伸向青春的天空。我们相信:今日在博物馆前郑重许下"守护文明"誓言的少年,明日必将成为文化传承的炬火,用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以人文情怀让传统“潮”起来!
(曹丽 黄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