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
3月3日,绵阳市卫生健康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市卫健委、游仙区、江油市、市中心医院、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分别围绕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核医疗产业、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传统中医药与智能制造融合等作交流发言,为大力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健康绵阳建设,持续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建成川渝医疗副中心汇智汇力。
李晓林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健康绵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优质资源加速扩容,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三甲医院15家,其中迈入“国考”A及A+序列5家。市三医院高新分院等12个项目竣工投用,博士引入突破150人。
公共卫生提质增效,建成全省首个疫苗监测与临床试验基地,率先建立传染病“5+9”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健康县区全覆盖。蝉联六届国家卫生城市、七届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医疗改革走深走实,创新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一次挂号管三天”等系列惠民改革,累计为患者减免超1亿元,全市居民健康核心指标均优于国省水平。
建圈强链,推动健康产业集群成势,全市医药健康规上企业达281家,产业规模达360亿元,增速10.2%;落地建设全国地级市唯一的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内首次铽药临床试验,相关技术全球领先。
韩晓清 游仙区委书记
游仙区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发挥医教研优势,发展核医疗产业。
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制定发展规划。整合院所、高校、医院优势,围绕“核素核药、核医疗设备、核医疗中心”三大重点,打造中国医用同位素之都、核医疗装备之都、核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以“开放协同”为路径建设创新体系。政府在政策、投资、用地等方面充分保障,支持院校医企共建创新平台、开发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特色产业。
以“建圈强链”为抓手壮大产业规模。围绕中广核技、中玖闪光、国通新药等链主、龙头企业补链延链,核医药产业入选全省新赛道产业,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构建产业生态。启动建设放化分离中心、核药安全评价中心,推动欧韦宁氟贝他苯注射液、e-Flash放疗设备等完成临床试验,为产品市场推广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下一步,游仙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加快发展壮大核医疗产业,为绵阳加快建成川渝医疗副中心、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健康四川贡献更多游仙力量。
董正红 江油市委书记、市长
近年来,江油市勇担改革试点责任,聚力打造“医疗资源富集的人口大县(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重塑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县域内就诊率保持92%以上。
升级重构“管理、服务、监测”三类体系,成立市医共体管委会和总医院,新设医共体服务中心实体运行。全域统筹构建“三院区、四中心、二十七分院”医疗网格。聚焦六类16条评价指标,共建多元监测体系。
融合重组“资金、人才、设施”三大资源,统筹投用学科建设及人才引育,建立编制岗位人才周转池,78名人才实现岗编分离和打捆使用,260余名人才实现县乡双向流动。五大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投用,为群众节约检验费用450万元。
重塑“医防融合、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项能力,匹配项目和资金,赋能实施疾病监测、应急处置等10项疾控能力提升。统筹推进龙头引领、错位发展等系列强基行动,升级打造“健康管家”服务品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周良学 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一直以来,市中心医院坚持技术为本、人才为要、科研为擎、服务为上,先后荣获省优秀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医院,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A+,居全国第116位,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第3位。
尖峰技术与高端人才双向赋能。实施川西北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限制类技术,16个专业排全省前10位,拥有多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临床需求与科技创新双向互动。完成国内首例161Tb-PSMA治疗前列腺癌放射性配体治疗给药,立项国自然基金6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
为民服务与辐射引领双向助力。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等服务,为患者节约889.7万元。医联体涵盖103家单位,覆盖甘肃、陕西等周边,帮扶10家医院晋升三甲。
万荣国 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太极绵药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销售,近3年累计产值22.5亿元、纳税1.6亿元,先后获评“中华老字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近年来,太极绵药聚焦重点产品,推动传统中药创新发展。拥有药品批准文号166个、国家级新药6个、全国独家品规10个,专利授权18项,成果转化“五新”项目15项。
聚焦深化智改数转,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生产设备“云智控”系统,生产效率提高15%,实现“研发—生产—物流—销售”闭环管理,产品全周期100%可追溯。
践行国企担当,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在多个县区建设中药材基地3000余亩,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定制药园”,与上下游4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群链带动作用,在绵阳实现全产业链条发展。
(涪江观察记者 彭雪/整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