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诗遇绵州|秋夜霜月映高楼——试读李商隐《霜月》
发稿时间:2025-11-14 10:36   来源: 绵阳新闻网
  摘要: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著名诗人。因处于牛李(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人物名片: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著名诗人。因处于牛李(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对李商隐的名字,读者朋友并不陌生。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9岁时丧父后随母回乡,跟随家中长辈读书,虽家境贫寒,以抄书补贴家用,但学业并没有中断,到16岁时便因擅长古文而闻名乡里。

  唐大和三年(829),李商隐移居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大家,深得令狐楚赏识,被聘为幕府巡官。开成二年(837)李商隐中进士,次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遂应邀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开成四年(839)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入职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调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但因“减免蒙冤囚犯刑罚以免除或”触忤观察使孙简,愤而辞职。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丁母忧居家。会昌四年(844)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次年10月服丧期满回京,仍为秘书省正字。

  大中元年(847),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任职支使掌表记。次年郑亚被贬,李商隐回到长安,补周至尉,不久任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大中三年(849)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李商隐为判官,得侍御衔。大中五年(851)春夏之季归京,任太学博士。

  

 

  大中五年(851)秋,柳仲郢任剑南东川节度使,邀请李商隐入其幕府,担任节度书记。接到通知后,他思虑再三,从长安出发,沿古蜀道一路入蜀,经过绵州时,写下《霜月》: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衣素娥俱耐能,

  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的大意是,才听到南飞大雁的声音,夏日的蝉鸣早已消失。百尺高楼上月色如水,仿佛与天际相连。霜神青女与月神素娥都不畏秋寒,傲立寒夜。在皎洁月光与凛凛寒霜交织的夜空中,争相展现皎洁与美好。

  李商隐在入仕前便深陷牛李(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的旋涡,一生宦海浮沉。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秋夜霜月之景,暗喻自己虽处政治寒潮,却依然追求精神的高洁与超脱的品格。“青女素娥”被赋予人的品格,在清冷长夜中傲然挺立,恰似诗人在现实困境中坚守的理想与风骨。

  在绵州稍作停留后,李商隐抵达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改任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在梓州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始终郁郁难舒,但也给梓州留下不少诗作。大中九年(855),柳仲郢调长安职刑部尚书,为李商隐在京中谋得盐铁推官一职。干了没两年,他被罢职回乡,闲居郑州,于大中十二年(858)病逝,终年四十六岁。

  记者:张登军,王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