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一片桑叶 打开致富新“丝”路
发稿时间:2025-11-12 10:2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近日,涪城区杨家镇紫海原香酒店会议室里早早坐满了人。180多位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技干部、村社负责人和蚕桑种植户,正专注听着省农科院专家的讲解。 “桑园冬季施肥要注意些啥?”“大蚕省力化饲育怎么操作才高效?”……讲台上,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涪城本地桑园种植案例,从新建桑园管护到水肥管理,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蚕桑安全生产等方面,把技术“干货”一一送到学员手中。

三台石安镇德胜村秋茧喜迎丰收。 记者 刘凤君 摄


  从“会种”到“慧种”  “蚕桑课堂”干货多

  近日,涪城区杨家镇紫海原香酒店会议室里早早坐满了人。180多位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技干部、村社负责人和蚕桑种植户,正专注听着省农科院专家的讲解。

  “桑园冬季施肥要注意些啥?”“大蚕省力化饲育怎么操作才高效?”……讲台上,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涪城本地桑园种植案例,从新建桑园管护到水肥管理,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蚕桑安全生产等方面,把技术“干货”一一送到学员手中。

  讲台下,杨家镇玉皇社区蚕农刘磊和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技术要点,并不时与邻座交流:“老师讲的病虫害防控方法很实用,还有实操视频,比自己摸索省心多了。”

  这场看似普通的培训会,实则是涪城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涪城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和发展规划股股长彭鑫介绍,蚕桑产业属于涪城主导产业之一,涉及杨家、吴家、新皂、丰谷4个镇,建成标准化基地1.15万亩,辐射带动3000余户蚕农发展桑园3.5万亩。全区年产蚕茧2500余吨、缫制生丝240余吨,蚕桑生产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2025年,涪城区南片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评定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当前,正是涪城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举办此次培训会,把最实用、最先进的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进一步提升全区蚕桑产业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水平。

  下一步,涪城将以实施川中北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资金等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基础,提升生产设施装备,多维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扩建二产加工能力,推动蚕桑产业建圈强链,实现一二三产互动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四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涪城力量。(涪城融媒  记者  尹秦  王泽宇  见习记者  刘燚)

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蚕丝被。 记者 刘凤君 摄

 

  蚕桑产业多元化 “小蚕茧”拉长“共富丝”

  眼下,三台县石安镇德胜村最后一批秋茧喜迎丰收。蚕农们的蚕室内,方格簇整齐排列,白花花的蚕茧如鸽子蛋般大小,煞是喜人,蚕农们抓紧采摘鲜茧,忙得不亦乐乎。

  清晨时分,三台双石蚕种场已然热闹非凡。三轮车、摩托车络绎不绝地驶入,车里装载的皆是圆润饱满的蚕茧,蚕农们纷纷前来售茧。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着抽检、过秤、定价、开票,各个环节井然有序。收购的蚕茧堆积成一座座“银雪山”,构成一幅“蚕丰人乐”的热闹图景。“这是我们养的第五季了,这一季总共养了3张,大概60公斤茧子。”德胜村村民景永恩一边熟练地搬运着蚕茧,一边笑着说:“今年大概养了23张,总收入将近7万元。”景永恩的养蚕增收账,是石安镇德胜村蚕农致富的生动缩影。在当地,像他这样通过养蚕获得稳定收入的村民不在少数。蚕桑产业之所以能受到青睐,与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密不可分。

  近年来,德胜村依托双石蚕种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蚕丝被、桑芽茶,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现有桑园面积400余亩,年发种蚕茧2300余张,产茧9.4万公斤,带动周边17个村(社区)实现茧款年收入580余万元。

  德胜村蚕茧的品质好,每当蚕茧上市时,便吸引收购商前来收购。广西蚕茧收购商万俞林抓起一把蚕茧放在耳边摇了摇,满意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预估收购5至8吨,这里的茧子质量非常好,明年我们会继续过来收购。”

  下一步,德胜村将深入挖掘蚕桑文化,推动特色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利用其地处蚕桑产业核心区域,发展科普养蚕、采摘桑果、钓生态鱼、煮桑叶菜、吃桑园鸡、品桑叶茶、购买蚕丝被等文旅新产业。(卢小妹  记者  刘凤君)

在盐亭黄甸镇定光村桑园里,村民正在采摘桑叶。 记者 彭紫薇 摄

 

  桑叶变身复合饲料  蚕宝宝吃上了“营养餐”

  11月10日,盐亭县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的智能化养蚕车间内,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在标准化蚕台上,专注啃食着均匀铺开的深绿色颗粒。这不是普通的颗粒,而是由桑叶精深加工制成的“复合营养餐”。

  “我们将桑叶作为核心原料,经规模化采收、脱水制粉后,再科学配比其他营养成分,形成营养全面、供应稳定且不受季节影响的工业化饲料。”四川同益新丝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潘兆盛熟练地捻起一撮饲料说,公司智能工厂将按照一年300天,每天出茧40吨的产能运行,年产量可达12000吨以上,约占全省产茧量的八分之一。

  作为嫘祖故里,盐亭的蚕桑产业曾历经起伏。如今,这场从饲料开始的变革,意味着养蚕不再受制于桑叶的季节性供应和繁重的人力采摘,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全年无休”的工业化生产跨越。

  沿着饲料的源头追溯,绿意依然在田间蔓延。在黄甸镇定光村连片的桑园里,村民赵德伟和工友们正忙碌采摘着桑叶。与过去不同,这些桑叶不再直接喂蚕,而是作为核心原料被送往车间进行脱水制粉。

盐亭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 记者 彭紫薇 摄

  “桑园的角色变了,它从养殖场地升级为了工业化生产的‘第一原料车间’。”盐亭县农旅公司技术员袁乾超介绍,为了满足智能车间巨大的“胃口”,盐亭正利用灌木林地、置换地块等资源,在富驿、高渠、西陵等多个乡镇加紧布局高标准桑园,计划到2026年底建成20000亩。

  这场变革,也重构了村民与土地的关系。定光村的89亩桑园采用了“公司+村集体”模式运营,“今年第一年,每亩桑叶产值约1130元,村集体可收益约240元。”定光村党委书记胥燕琴算着账补充道,“对于村民来说,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园区务工一年还能挣钱,一举两得。”

  从田间桑叶到车间饲料,这场“桑叶变形记”不仅保障了蚕宝宝营养均衡,更显着提升了蚕茧质量。预计产出的蚕茧将稳定达到最高级标准,为后续高端丝绸产品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盐亭蚕桑产业集群向高质量、现代化加速迈进。  (叶亮亮  梁其伟  记者  彭紫薇  杨沐琪)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