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10月23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来自雅安市宝兴县、天全县以及绵阳市三台县的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完成碳汇交易10654吨,总成交金额62.9万元。在首批交易中,绵阳市三台县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表现突出,出售碳减排量9654吨,成交金额57.9万元,占首日总交易额的90%以上。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等标准化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这类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核定后,可在碳市场交易,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工具。2022年,三台新生镇、郪江镇约1.2万亩中幼林抚育项目被纳入全省首批县级碳普惠试点。
碳汇交易如何实现从概念到“卖空气”挣钱?10月21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在三台新生镇苏河村的林地里,该村党委副书记蒋维军弯腰拨开一丛灌木,仔细查看树木长势,“没想到卖空气也能赚钱,这片林子成了我们村的‘绿色银行’!”
“空气咋个卖?”记者好奇问道。“通过专业机构开展碳汇计量,像股票一样放到平台上交易。”三台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罗静波说道。
在苏河村项目林地,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样地复核。林间小路上,三台县盛丰美业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婷婷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经过3个月的数据采集、样地监测和模型核算,项目于9月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审定,确认从2021年至2025年首个核算周期内碳减排量达9654吨,覆盖面积9155.18亩。
三台县自然资源局通过系统梳理林业碳汇开发路径,明确以四川省林草碳普惠为重点方向,开展资源摸底、数据报送和技术对接,筛选出三台县2018年实施的中央财政资金中幼林抚育项目所涉林区纳入碳普惠试点调查范围。
作为全省首批县级林草碳普惠开发试点项目,通过科学管护,林木蓄积量提升18%,如今更通过碳汇开发实现生态价值倍增。
“碳汇怎么计量?”记者追问。“普通林木每亩年吸收二氧化碳1吨,通过抚育、施肥、修枝等人为干预,能提升到1.2吨。”罗静波指着林间新发的枝桠解释,“多出来的0.2吨,就是碳汇交易的来源。”
“卖空气的钱咋个分配?”记者又问道。“我们占7成,平台公司占3成。”蒋维军说,“我们村以1500亩林地入股,预计每年增收3万元。”
据介绍,项目推进过程中,三台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模式。今年7月,盛丰美业与新生镇、郪江镇7个村签订委托经营协议,明确村集体享受碳汇收益的70%。
在苏河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详细记录着每块林地的权属信息,苏河村每户的林地位置、边界、面积一目了然。
10月17日,盛丰美业林业在四川省环境交易所完成注册登记,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交易准备阶段。
“权属清晰是碳汇交易的基础。”赵婷婷说,碳汇交易不是简单的卖指标,而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链条,实现助农增收。项目首期交易预计收益30万元,其中70%将交还给村集体和老百姓,反哺林业管护和乡村振兴。
无人机盘旋在连绵的青山林海上空,监测着每一片叶片的“呼吸”——从新生镇到郪江镇,1.2万亩生态林场将通过碳汇交易平台,把空气变成真金白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今,这片曾经的传统林区,正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碳汇开发-收益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为全省县域经济绿色转型提供鲜活样本。(彭鑫 记者 李春梅 )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