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正文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发稿时间: 2025-10-25 10:22    来源: 新华社
  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又一个五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向势不可挡的复兴进程。


  □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黄玥 胡梦雪 严赋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又一个五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向势不可挡的复兴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日,新华社推出系列述评,阐释实干之要、实干之道。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回望来路,“筚路蓝缕、充满艰辛”;眺望前路,“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一切的辉煌与成就,无不根植于筚路蓝缕的创造之力,莫不源自于踔厉奋发的实干之功。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十万群众苦干十载,绝壁间凿就的“人工天河”蜿蜒绵亘,挺立民族的丰碑,铭刻不朽的精神。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就来到红旗渠,在这里慨叹:“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后,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立足民族复兴的时代方位,作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鲜明宣示。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来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初心,豪情满怀:“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每当历史行至关键航程,新时代领航者总会发出掷地有声的实干宣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唯有奋斗,才能铸就辉煌;唯有实干,才能攻克难关。

  起而行之、真抓实干,这是从黄土地、红土地一路走来的鲜明品格——

  插队到陕北,打坝造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一干七年。公社党委讨论知青习近平入党问题,大家一致表示“在生产劳动中有苦干实干精神”。

  后来,为了到群众中“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申请到冀中基层工作,下力气搬“文山”、填“会海”,“真刀真枪干一场”。

  在福建,提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摆脱贫困》跋文中坦陈:“我是崇尚行动的。”

  主政浙江,强调“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号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破解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难题。

  初到上海,以“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自勉,引领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每强调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谆谆教导中青年干部“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这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精神气质——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望这片古老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伟大精神:“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五千年来,中国人民革故鼎新、上下求索,开拓山河、垦殖粮田、抗击灾害,建设城乡、繁荣百业……胼手胝足创造幸福生活,锻造出实干笃行的民族特质。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一连串古代贤哲的论述: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刘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信手拈来,熟稔于心。

  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赵括“纸上谈兵”和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故事,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吸取误国之鉴,“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百年大党蓬勃兴旺的成功之道——

  抗战期间,面对重重围困和经济封锁,党中央带领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垦荒纺纱、兴农促工,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022年,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从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建设时期“遍地英雄下夕烟”;从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毅探索,到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勇争先……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奋斗史。

  “我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

  两天后,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总书记援引了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行动的价值、实干的力量:“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数据说明这些年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的切实成效,“我在北京APEC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蓝’没有食言,实现了。”

  “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是方法论,更是政绩观。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从来不是为了博取虚名,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这种“说到做到”的行动风格,正是我们党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跃。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庄严宣告。

  一个月后,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太行山深处。驱车300多公里,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阜平,走进老乡家中问冷暖、看真贫。

  那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

  坚定的决心,化为坚定的行动。

  8年多时间,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带领五级书记抓扶贫,“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一次次履约而来,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不避寒暑、不辞辛劳;一次次攻坚拔寨,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坚决啃硬骨头,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认定目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决战脱贫攻坚带来始料未及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以斩钉截铁的战略定力吹响冲锋号:“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当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如期照进现实,人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

  陕北人民至今记得一个“沼气过秦岭”的故事。

  1974年初,刚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报纸上读到四川办沼气的报道。为解决村里燃料短缺的难题,习近平实地调研“取经”,回来后着手建沼气池。

  建池的沙子没有,就带大家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水泥运不进来,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回来;缺石灰,就自己办烧灰场……

  当时,有人劝他放弃:“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习近平十分坚定:“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半年后,梁家河亮起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老百姓沸腾了。

  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不出成效不罢手,我们就是要有这种韧劲和干劲”。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当时秋冬季节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迎来难得清朗蓝天。

  “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

  言出必行,包括蓝天保卫战在内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拍板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大理洱海,“立此存照”;对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关心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实地察看验收……调研思索、解题定调,把脉开方、督促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项显着标志和生动例证。

  以“敢作敢为”的锐气闯关夺隘,以“善作善成”的担当攻坚克难,把一项项部署、一个个承诺从蓝图愿景变为美好实景。

  “只要是我们看准了的、认定了的事情,坚定信心、下决心干,就没有干不成的。”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治雾霾、肃贪腐、抓改革、强军队……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巨变里,镌刻下“言必信、行必果”的为政誓言。

  时代出题,实干作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以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继续写下“说到做到”的时代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哪一件不是说到做到、一以贯之的?我们抓什么,就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今年3月,在云南、贵州考察期间,谈及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道出其中深刻考量。

  成事之道,为大于其细,执一而应万。从中央八项规定,我们可以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成事之道。

  中央八项规定,短短600余字,内容虽短,解决的却是“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鞭辟入里地指出:“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

  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里的歪风”,到制止“天价月饼”“天价烟酒”,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抓;

  “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

  从十九届、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均研究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

  作之于细,累之成风。八项规定一子落,党的建设满盘活。全面从严治党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激扬清风正气,激发党和国家事业新的生机活力。

  “中央八项规定都抓不好、坚持不下去,还搞什么十八项规定、二十八项规定?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

  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在“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言行之中,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钉钉子”精神,“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同时,反复告诫“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终瞎忙活。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大事都要一点儿一点儿地积累”“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言语之间,蕴含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又何止八项规定!

  “像我们抓绿水青山,像我们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像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像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几大战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丝不苟做起来。”

  一如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写下的为政体悟:“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成事之道,从全局观一域,明智而笃行。

  山东东营,浩荡黄河奔腾万里,汇入茫茫渤海。“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

  走遍沿黄9省区、长江沿线11个省市,确立起国家的“江河战略”,以系统思维统筹治水全局。

  由京津冀协同发展肇始,新时代一个个区域发展战略谋篇布局:两条母亲河、三大城市群、四大经济区……一步步部署、一项项落实,广袤大地上点与线交相辉映,绘就区域发展新蓝图。

  实干不是蛮干,谋定而后动,这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形成的是紧密衔接、融合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对当地干部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坚定地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和行动。”

  回顾新时代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是说规划完了就算完了,不是说只喊口号没有行动。我们都是一件件做,全面系统布局。做就要做好它,完成它。”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真正的实干,是尊重实际,是遵循规律,是实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相统一。

  察问题、重精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对于脱贫攻坚,指出“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应对污染防治,提出“精准治污”;着眼城市管理,要求“像绣花一样精细”。

  辨缓急、讲协同——运筹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部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求摒弃“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想法。

  抓重点、谋长远——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开展乡村建设,明确“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抓民生工作,要求“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成事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治国理政的精神和智慧,蕴于其间。

  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鲜明要求,“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

  新征程上,始终秉持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的品格,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韧劲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无论风吹浪打,我们必将向着更伟大的胜利进发。

  2026年—2030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14个“五年”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奋斗篇章,“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意味深长:“把历史视角、战略思维,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谈及即将制定的新的五年规划,总书记说:“这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实际的全面系统的规划,并且有超强的执行力来落实这些规划。”

  “有外国领导人对我说,中国有一大优势,你们总是制定各种规划,而且各种规划总是能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优势背后,是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性。

  《之江新语》里写着这样的深刻自觉:“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

  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政贵有恒。描绘新时代万里长江图,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定:“只要坚持走,都会走到底,就怕来回来去改路线,什么时候能走到头”;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书记明确要求:“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从《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福州“3820”战略工程,到浙江“八八战略”,站在今天回望,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领导编制的一个个长时间跨度的战略规划,决非着眼一时的孤篇,而是绵延不绝的实践续篇。

  时间,在久久为功的累积中催生质变。

  厦门从海防小城蜕变为开放窗口,福州从纸褙旧城发展为现代都市,浙江从资源小省转型为创新高地……它们以成功实践印证,“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

  大国复兴,志在千秋;跬步千里,积健为雄。

  河北雄安新区雄安站候车厅,一座“千年轮”齿轮缓缓转动,走完一圈需一千年。它的起始日期被设定为2017年4月1日,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消息发布的日子。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稳扎稳打,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干。”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这座未来之城,将千年大计的定力和只争朝夕的干劲,融入每一寸拔节生长。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放眼神州大地,更多接续奋斗的画卷,铺展在新的征程上。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年年植树到代代治沙,推动荒山成林、沙地变绿,为了美丽中国久久为功;“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向着航天强国的星辰大海进军……

  历史在砥砺中前行,未来在奋斗中书写。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调研。

  日照港边,海天辽阔,碧波荡漾。总书记驻足码头岸边,临海迎风,远眺凝思。

  看到港口职工朝气蓬勃、志气昂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深情勉励:“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2022年农历小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沿着蜿蜒山路,冒雪来到汾河岸的村庄,走进老百姓家中,拉家常、问冷暖。

  “现在村里水、电、交通都很好,大家都有事做、有收入,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总书记的福。”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心声。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说。

  一天天、一年年累积的沧桑之变,见证着人民政党实干富民,“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的不变信念。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30多年前,在福建宁德干部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习近平同志把它进一步改为:“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干给群众看。”

  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同乡亲们一起回忆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坦露心扉:“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坚定不移的初心,也是矢志不渝的行动。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回望来路,“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眺望前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未来一定属于奋斗者。
 

     编辑:郭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