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川剧二码头”的昔日辉煌
发稿时间:2024-09-29 08:04   来源: 绵阳日报

  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川剧团团带班”5位学员摘取“小梅花”。图为参赛演员合影。(桂豪杰摄于2009年)

  喻海燕演出《白蛇后传》剧照,这幅剧照刊登在《中国戏剧》1993年第5期封面。(曾巨光供图)

  在绵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喻海燕、蒋淑梅同台献艺。(曾巨光摄于2000年)

  编者按

  9月1日起,《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实施,这是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为川剧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绵阳曾经被誉为省内的“川剧二码头”,川剧文化底蕴深厚,《条例》的实施,引起川剧界人士和戏迷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报今起推出《绵阳川剧的“守”与“变”》系列报道,回顾绵阳川剧发展的历程,探访当前绵阳川剧艺人的情怀与坚守,共同展望绵阳川剧传承发展前景。

  □记者张登军

  最近一段时间,绵阳摄影爱好者曾巨光正在整理其摄影画册《川剧行当舞台影像志》,该画册整理完成后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川剧行当舞台影像志》中,曾巨光用镜头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绵阳及省内外的重要川剧活动、川剧名家的舞台瞬间、绵阳川剧发展的重要事件等。2024年元旦期间,这批摄影作品曾在绵阳天青苑川剧演艺中心展出,勾起了不少川剧爱好者、戏迷对绵阳川剧的回忆。

  “梅花绽放”的时刻

  在《川剧行当舞台影像志》中,好几个镜头都与绵阳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有关。

  谈及那些演出剧照的背后,蒋淑梅感慨不已。

  1978年3月,原绵阳县人民剧团在今天的天青苑演艺中心所在地,接连演出三场川剧《十五贯》,场场爆满。

  那次演出,开启了绵阳川剧的辉煌之路,各地纷纷成立剧团。

  在此之前,除了绵阳县人民剧团,绵阳还有川剧一团、二团(1979年合并,1985年改名绵阳市川剧团)。那几年,绵阳各地川剧演出不断。1992年,喻海燕、宋小林演出的戏剧小品《戒赌》亮相央视春晚,迎来绵阳川剧的高光时刻。两年后,喻海燕主演的新编歌舞戏《人间好》,参加了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演出……

  1994年,蒋淑梅作为特殊人才从遂宁市川剧团引进到绵阳市川剧团,当时绵阳的川剧正是前所未有的鼎盛与辉煌时期。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绵阳的川剧团队从师资到演员队伍都很强大,全市有川剧演员数百人,形成“梯队式”的人才队伍格局。

  还是在1994年,喻海燕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国内地市州中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川剧演员。4年后,蒋淑梅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两朵“梅花”在绵阳绽放,这是当时省内地市州中的唯一,让绵阳成为省内当之无愧的“川剧二码头”。

  川剧创作的热潮

  1978年后,“振兴川剧”被提上议事日程,绵阳川剧创作掀起了一股热潮。

  1988年,绵阳剧作家陈明星根据吴因易长篇历史小说《天宝狂飙》的部分章节新编歌舞川剧《华清池》,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至今在川剧界仍有不小的影响力。那之后,绵阳戏剧作家、作曲家创作的川剧《大禹魂》《贿图惊梦》分别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节、“群星杯”小戏小品大赛中获音乐创作奖和银奖。

  1998年,川剧演员出身的绵阳剧作家杨中泉根据昆剧经典剧目《痴梦》改编成川剧《衣冠梦》,经川剧表演艺术家邱明瑞指导,蒋淑梅凭此作品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邱明瑞评价这部作品“台词写得很美”;原北方昆曲院院长丛兆桓评价,《衣冠梦》的成功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衣冠梦》的成功,是对绵阳川剧创编实力的肯定。那个时期,绵阳形成了以陈明星、邹开歧、陈竖琴、杨中泉等为代表的戏剧创作队伍,《陈明星剧作选》《邹开歧剧作选》《杨中泉剧作选》等在业内产生重要影响,《华清池》《冰河雪》《白蛇后传》等成为川剧经典剧目。

  同时,绵阳的戏剧理论研究在省内也占据重要地位,形成了以李德书、唐永啸、杨中泉、刘大军、张承恩、陈永乐、姚光普等为代表的理论研究专家队伍,发表研究文章300余篇,出版理论专著20余部。其中,李德书主编的《三国戏剧汇编》填补了国内空白。

  “川剧二码头”的忧思

  从1994年到绵阳以来,蒋淑梅见证了绵阳川剧的历程。

  2000年,绵阳进行市级文化体制改革,绵阳市川剧团保留编制18人,行政管理和艺术实践归入绵阳市艺术剧院,不再单独建团。这次改革后,大批川剧演员退休,绵阳川剧团表演人才不济、演员断代端倪初现。

  2004年,改制后的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利用原绵阳市川剧团的小剧场进行演出,由于演员队伍不够,只得请已经退休的演员“出山”。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小剧场演出几场后就搁浅了。

  人才断代这一问题,在此后几年表现得更加突出。2007年,在四川省川剧艺术节上,绵阳遗憾缺席。

  人才匮乏引起了原绵阳市艺术剧院的重视,经时任副院长蒋淑梅多方奔走,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川剧团团带班”,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所有学员免收学费,学员只承担生活费及生活日用品开支。

  经过一年的学习考核,“川剧团团带班”首批26名学员中最终留下了15人。2008年春,从全国各地500余人中严格考核录取9人,成为第二批学员。2009年初,又有10人被选中进入团带班。

  2009年,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川剧团团带班”5位学员摘取“小梅花”,这是绵阳川剧再次辉煌的时刻。

  2012年,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在成都市金堂县举行,绵阳的9个剧目、11位演员全部获奖,数量为全省之最。这次比赛,让绵阳川剧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很多人并不知道,那段时间也正是绵阳市院团改革的关键时刻。演员们并不知最终去留,为他们辅导、服务的编导和后勤人员,同样面临改革的抉择……

  如今,10多年时间过去了,当年团带班的34位学员有9人在绵阳。而绵阳民营剧团经过市场的洗礼后,至今有4家依旧在延续着绵阳民间川剧的火种。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