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市游仙区游仙街道芙蓉社区棺山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有一段目前绵阳境内保存最完好、长度最长的古驿道——滥泥铺古驿道。作为新发现的文物点,滥泥铺古驿道被列入普查登记。
滥泥铺,是古绵州出城北行的一个重要驿铺。滥泥铺古驿道,是金牛古道绵阳段的一部分,也是古绵阳人出川北上中原的交通主干道。
曲径处 寻山间古道
从绵阳城区出发,过仙人桥、经仙人路到百芳公墓附近,右侧山梁一个不起眼的山间小道,就是滥泥铺古驿道所在。
时值初秋,山林间时不时有凉风吹过,偶尔也有鸟鸣传来。沿途林木葱郁,小路在杂草包围中沿山势蜿蜒向前。
(截图来自高德地图)
最初,小道就是普通泥路,前行约400米后,路面上出现零星的石板,石板并不规整,但表面光滑度高。继续前行,石板路时有时无,偶能见到残损的拦马墙。
行至朝阳厂附近围墙外路段,出现一段长约300米、保存相对完好的石板路。石板长度不一,两侧或中间有明显的凹痕,凹面光洁。根据石板铺设的宽度推断,这段古驿道当初的宽度应在2米左右。
“小时候我和家人经常到朝阳厂赶菜市场,那时候古道的石板是齐齐整整的。”今年61岁的彭琼华,是游仙区游仙街道芙蓉社区居民,据她介绍,以仙建路为界,往仙海方向的山梁为帽儿梁,往朝阳厂方向的古驿道所在山梁名为棺山梁。这段古道,当地人俗称“大路坎”。
彭琼华说,随着交通的发展,那段古道走的人越来越少,加之位置相对偏僻,因此古驿道被幸运地留存下来。
古驿道 闻历史风云
驿道,古称官道,是由朝廷投资并按统一标准修建的道路系统,一般可通达各县,既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物资、传递军令军情。
绵阳地处金牛古道的重要节点,滥泥铺古驿道正是金牛古道的一部分。探寻滥泥铺古驿道的兴衰历史,可从金牛古道的风云演变中窥见一二。
综合《史记》《华阳国志》记载及学者研究成果证实,秦灭巴蜀前,秦、蜀之间就有道路相通。到战国后期,随着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及军事需要,在原来小道的基础上进行修整,形成金牛道。
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驿道。连通中原与蜀地的驿道,就是以金牛道为基础依托形成的,是古代绵阳人出川北上中原地区的交通主干道。
明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国内广设驿站,其本意是“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消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此后,朝廷对大量废弃、损坏的基础设施进行修整,包括城墙、驿道等。
明末崇祯初年,因财政吃紧,崇祯皇帝下令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裁撤,滥泥铺是否在裁撤之列,尚未发现史料记载。
明至清康熙年间,为避开剑门雄关之险,加上战乱影响,川西官路在广元昭化改道,经阆中、三台到成都,缓解了金牛道的交通压力,但也导致金牛道沿线经济的衰落。
到康熙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滥泥铺驿道在内的金牛道,再次成为出川的主要道路。
车辙下 见一道繁荣
金牛道南起成都,过德阳进入古绵州境内。古绵州最初设有金山驿、魏城驿两个驿站,后金山驿裁撤改为绵州驿。
地方史志记载,清乾隆时期,直隶绵州设19铺,连通东西南北,这其中就包括滥泥铺。清同治《直隶绵州志》中,烂泥铺则名“滥泥沟”,是出绵州城往北的第一个驿铺,“在州北十里,设铺司一名,铺兵3名”。过滥泥铺后,是炕香铺、蔡家桥铺、沉香铺,过魏城驿后进入梓潼、剑阁,到达广元驿后一路出川。
清代张邦伸在《云栈纪程》中,记录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0)到长安入川绵州,在《自沉香铺至汉州》部分时就写到了滥泥铺,写到了他“自沉香铺七里至蔡家桥,西行跨山脊十里至炕香铺,十里至滥泥沟,又五里下坡渡仙人桥”,说明在乾隆年间滥泥铺就是古金牛道上的驿铺。
滥泥铺古驿道现存石板,基本上都有明显车辙,且表面光滑。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认为,从车辙可以看出,这是长年累月的外力接触、摩擦造成的,可见这段道路在当时被频繁使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937年2月,川陕公路全线开通,古驿道废弃。随着时间推移,地处偏僻的古驿道被湮没在山野之中,逐渐荒废。
新发现 揭蜀道文化
滥泥铺古驿道沿山梁而建,这也是川内现存古驿道中遵循的规律。
如果在平原地段修建驿道,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平整通畅,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山坡上修建驿道,费工又费时,古人为何会舍易就难?
都云昆认为,古驿道修建避开农田选择在山坡,说明古人在重视交通的同时,将农业生产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尽量不占用农田。同时,驿道的功能是“转输军用物资、传递军令、军情”,选择在山坡或者山腰修建驿道,可以规避山洪对道路的损毁,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绵阳市游仙区文物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后,将滥泥铺古驿道作为新增文物点进行普查登记,在古驿道旁悬挂“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牌子,旨在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以此加强对古驿道的保护,避免进一步损坏。
都云昆介绍,蜀道申遗正在推进,滥泥铺古驿道的发现,为蜀道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资料。同时,绵阳自秦汉开始就是“剑门锁钥”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保存至今的滥泥铺古驿道,对研究古绵阳的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极大丰富了绵阳境内的蜀道文化内涵。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唐云峰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