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镇小学的孩子们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教研活动
近日,我市涪城区杨家镇小学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所通过“名校+乡校”办学模式走进大家视野的乡村特色小学,在“阳光教育”和各类课程的引领下,已成为成绩显著、充满活力、特色凸显、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学校。
近日,记者走进杨家镇小学,探寻它的育人“密码”。
□葛楚涵 记者 邓勇 刘凤君 文/图
“分数乘法的计算有哪些类型呢?分数乘以整数应该怎么计算?”……记者在教室外看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分数乘法。这位老师名叫王礼勇,是绵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从事数学教学,也是王礼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23年,有25年教学经验的王礼勇来到杨家镇小学担任校长,同时教授数学课程。
初来乍到,王礼勇发现,学校教师大都是20至30岁的年轻人,虽然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很强,但是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为了快速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王礼勇把绵阳市实验小学的教研活动“搬”到了杨家镇小学。
事实上,作为绵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员,杨家镇小学坚持“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早已成为“名校+乡校”办学模式的先行者。
何为“阳光教育”?王礼勇有自己的理解。“杨家镇小学在‘三化一式’教育理念指导下,坚持向阳而生、逐光而行的办学思想。”王礼勇告诉记者,依托集团资源,杨家镇小学拥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生长空间,“阳光教育”理念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和深化,集团每学期按需派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到校支教,新入职教师也会到集团培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再生和迭代式发展,有效提升学校师资、管理水平,着力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的问题。
如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天赋发掘与全面发展。基于此,杨家镇小学因地制宜,将“视育课程”“劳动课程”“勤俭课程”等组成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
“你要这个样子,紧紧握住一大把。”记者在杨家镇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六年级的同学们正忙着采摘花生。大家欢声笑语,干劲十足。放眼望去,南瓜、冬瓜、辣椒、苦瓜、甘蔗……各种作物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这些花生是上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种的。”学生马铱韩告诉记者,平时她和同学们一起给花生地浇水、施肥、除虫,“这学期终于迎来收获,大家都特别开心。”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和价值,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大片种植园区,分给各个班级。”教师徐香说,老师们会充分利用劳动课或是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在种植园区浇水、除草、除虫和施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生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每一所乡村学校如同一颗星、一盏灯,维系乡村文明,烛照乡村前行。杨家镇小学通过集团化的办学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乡村,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小而优美的温馨校园,吸引了许多务工人员子女返乡就读。
“一切都不一样了。”在杨家镇小学门口,一名学生家长满眼慈爱地注视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我是杨家镇的人,参加了几次学校的活动,看到学校教学内容丰富,娃娃们也开心。现在家门口就有跟城里一样的学校,作为家长,我们很高兴。”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