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新声
近日,在安徽合肥市举行的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绵阳入选工信部首批市级地方政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成为全国10个城市案例之一,为西部唯一。同时入选的还有北京市顺义区、天津市北辰区、无锡、杭州、合肥、潍坊、郑州、武汉和深圳。
由工信部主导的这次评审,不仅是观察经济运行情况的一扇窗口,也是读懂当下经济变化的“风向标”。从评审标准看,省级案例突出“政策举措”、市级案例突出“组织模式和实施机制”、园区级案例突出“经验做法”、企业级案例突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不同层级不同要求,但共同传递出数字化浪潮中,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一场破立并举、新旧动能交锋并融合共生的深刻变革。评审入选的案例,在每一层级的标杆意义都十分明显。
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全过程全流程,是制造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兼顾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实现创新与服务升级,开拓更广阔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镜头转向绵阳。绵阳是如何答好数字化转型这道“必答题”的?按照评审标准对市级地方政府的要求,构建起“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生态,特别是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等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协同转型,是绵阳在此次评审中与众多城市同台竞技,并最终胜出的重要因素。
强化示范引领,是绵阳“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为方便企业“看样学样”,绵阳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筛选基础好、能力强、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构建起多场景、全链条、多层级的梯度示范体系,建成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长虹入选全国国企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并发布“智改数转”10个典型案例。这些企业成为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头雁,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多层级的转型路径,示范带动了更多企业乘“云”而上、借“数”发展。
抓“大”不忘“小”,是绵阳“机制”最鲜明的特征。中小企业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但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相较大企业重点企业,中小企业普遍缺钱、缺人、缺技术,转型能力弱。针对转型中最突出的资金难题,绵阳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金融产品,探索以企业数字资产作为融资增信条件,一方面持续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大力推广“制惠贷”政策性金融产品,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更多金融动能。同时,绵阳还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小快轻准”解决方案。这些灵活的机制有力化解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后顾之忧,降低了转型的成本和风险。
转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市级地方政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西部的标杆,这一殊荣的获得,必将加快绵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绵阳制造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必将激发绵阳在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与“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向更具普遍意义的制度转化,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