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术云(江油)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百年来,唯有诗仙李白爱月如痴,以明月寄托相思,乡愁。一首《静夜思》,传唱到永远。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咏月诗作众多,可水准很难超越李白。如果认真品读李白的咏月诗,你会感觉一首比一首好,一首比一首妙。今月曾经照李白,这是因他特别爱月,爱到如醉如痴程度。无论在家乡巴蜀,还是游历燕赵、吴楚,名山大川,或举杯,或小酌,他望月、泛月、步月、乘月、醉月、揽月、赊月、问月、玩月、宿月、惜月、弄月、邀月、捞月……有人不禁要问,为何李白如此爱月呢?已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李白民间故事”项目给出了标准答案,相传是因为他在故乡欣赏了“七星伴月”的奇景,故而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清同治《彰明县志》载:“月爱寺,在县西十五里,(四川)通志载有七星井,唐时凿,覆以七孔石,月光下照如众星抱月,世传李白游此赏故名。”在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月爱村有座古老寺院,北依孤峰秀拔的小匡山,东临潺潺奔流的平通河,并与江油庵观寺院名声最大的普照寺、龙门寺、竹林寺、姜家楼遥相呼应。其斗拱筒瓦,飞阁重檐,气势宏大。厢房、游廊、敞厅、画栋雕梁、金匾漆对;供奉的菩萨或金身或彩饰,富丽辉煌,庄重肃穆,取“李白爱月、月爱李白”之意,而称为“月爱寺”。寺外有口泉井,井深莫测,泉清馨香,冬暖夏凉,甘甜如蜜。每当夜晚,井中呈现出的“七星伴月”之景奇妙无比,故称之为“七星井”。
自从在天宝山陇西院下被磨针老人的精神启发后,李白在读书台读书,异常刻苦。有一天,他途经月爱寺,时值傍晚,便投宿寺内,挑灯独自诵书习字。到了半夜,墨汁用完了,李白兴致正浓,毫无一点倦意。于是,便起身走出寺外找水磨墨。
此时,月正当空,皎洁如洗,远处的村舍朦朦胧胧隐于黛黑色的夜幕之中,清风吹拂,万籁俱寂,好一个月明之夜。突然,他发现离寺门五六丈处闪着幽幽的银光,格外耀眼。李白颇觉惊奇,信步寻去,原来银色光芒是从一口井里发出的。他探身朝井中望去,眼前立即出现一幅奇异的美景:一轮圆月在井中如羊脂玉盘,月的周围,有七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璀璨炫目的光芒。细看圆月,隐约可见嫦娥仙子在月中翩翩起舞,美丽绝伦;玉兔在丹桂树下嬉戏,惹人喜爱。李白不由自主伸手欲揽井之月,却是一场空。明月儿在井中慢慢移动,宛如冉冉升起在浩瀚的大海之上。云畔风生,露浓花湿。此时此景,令李白思绪万千,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管弦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从此以后,李白闲暇之时,常来月爱寺赏月,吟月、咏月,七星井边还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由于他对月亮观察得真切,对月的感情浓郁,故咏月之诗无人能与之相媲美。
月爱寺现存武圣殿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年建。四川龙安府彰明县知县吴元楷、龙安营分防把总买世刚、彰明县督捕厅候补县副堂吴铖,彰明县训导邓在珩倡导了该工程。第三十六大戒沙门比丘通顺、通怀、通明及徒孙心融、心谛、心卯等主持修建工作。清道光三年(1823年),月爱寺又得到重修,塑有李白坐像及诸佛、神像,清咸丰年间进行了维修。
1992年人们在月爱寺附近修建水电站,挖出了一块首尾不全,高为100厘米、宽为110厘米的石碑。据碑文分析为碑中部落款有“咸丰”字迹的石碑,记有:“……唐明……太白本邑西乡人也幼年匡山读书常于……天生仙才赋性聪敏诗赋文章世罕其……诗开一时词人蔚起骚客满朝而先生……人犹争慕之况生居吾乡典型尚在不可……犹存瞻仰之时宛在目前焉惜年深曰……”碑上记有修建月爱寺捐献功德情况。
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月爱寺又修建了观音殿、太白殿等建筑,形成三进院,规模宏大,并遗存由清李岷琛撰写的楹联:“依然是明月青天,愿生先停杯一问;谁复称清新俊逸,唯学士倚马千言。”以及佚名的“禊司马识汾阳爱国忠君岂第千秋名士,答荆州友工部酒仙诗伯可称亘古才人”。
民国时期,月爱寺逐渐衰败。其寺被改为月爱小学,还被作为油厂、煤厂生产用房。大部分建筑梁架、木柱仍保留清代原貌。
如今,当地群众切实保护李白遗迹,捐资捐物对千年古井——七星井清淤,使其泉涌不竭,并逐步对月爱寺遗存建筑进行修缮,雕刻李白像供人们缅怀。
在江油,有关李白与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妹妹是中秋节出生,取“花好月圆”之意叫月圆。相传一年中秋,李月圆给李白出了一联:“匡山圌山岷山,山数戴天高。”
李白立即对道:“初月半月满月,月是故乡明。”
李白还在《萤火虫》诗中写道:“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江油关于“月”的名胜有“龙门晓月”,是古江油八景之一,在今武都镇涪江里。“溪亭望月”则是古彰明八景之一,在今彰明中学内。
江油人民为纪念李白,以月命名了明月岛,以及城市街道路桥,明月让这座城市更加美丽,充满诗情画意。故而,2015年9月,央视在李白故居青莲举办了月圆江油中秋晚会,李白故里让世界瞩目。
“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这是家乡人民守望李白,企盼他归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