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乐书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书法石刻作品
寻乐书岩大门
自从今年6月到四川苍溪县看了寻乐书岩之后,我就一直在想“山水烟霞”这个词的含义,查成语词典,没有收录,搜百度也没有。
但它们都有对“烟霞”的解释,大概有五种:一是指烟雾和云霞,南朝齐诗人谢朓在《拟宋玉》中有句:“烟霞润色,荃荑结芳。”二是泛指山水、山林,元代散曲家乔吉在《绿幺遍·自述》中有句:“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三是指红尘俗世,明代叶宪祖在《鸾鎞记·秉操》有句:“一会价鼓琴邀夜月,一会价看鹤舞闲云,不与那烟霞廝浑。”四是指吸鸦片时喷出的烟团;五是香港称雾霾为烟霞。寻乐书岩的“山水烟霞”显然与第四、第五的解释毫不沾边,最贴切的应该是第二种解释,即山水、山林,与滚滚红尘相对,指一种超凡脱俗、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王晓阳 文/图
“山水烟霞”是寻乐书岩一副对联中的四个字,这副完整的对联是:“不求富贵利达,只爱山水烟霞。”当时,我们一行看到这副对联,无不驻足赞叹,吟诵再三,甚至离开寻乐书岩后,在车上、在餐桌上还提及了几次,仿佛这副对联用最简洁的句式、最好的语言说出了大家最向往的境界。
实际上,这副对联只是寻乐书岩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埋藏在山洞里的书法宝库,洞内160余平方米的石壁上镌刻着包括对联在内的楷、行、隶、篆各体石刻书法作品152幅,共19600余字。字大者70厘米见方,字小者宛如核桃大小,书(刻)者包括郭尚先、许盘、李嘉秀、林春元等清代21位著名书法家,堪称一座洞穴式书法艺术展厅。
寻乐书岩离苍溪县城不远,在苍溪的第二天,我们开车出县城往西行16公里便到了东青镇,再开车行驶2公里多的乡村公路,便抵达了东兴村,寻乐书岩就位于东兴村的回岸山腰。
当地人可没有这么文雅,他们习惯称寻乐书岩为“贾家洞”。称其为“洞”,是因为所谓“书岩”就是刻在半山腰上的石洞,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兵乱、匪祸。据陪同我们的原寻乐书岩管理处主任吴菲介绍,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白莲教起事,在苍溪一带活动,官兵随之跟进围剿,当地村民寇自顺邀约乡邻,捐资出力,组织匠人,在回岸山腰开凿石洞两间,以躲避战乱。
我记起看到过的一则资料,上面说在四川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依山开凿的洞穴,主要分布在盆地周边丘陵和低山地区的坚硬石壁上,因为太低的平地中藏不住人,太高的大山中又不必凿洞。这些人工挖凿的洞穴大小不等,有的可摆放三五张八仙桌,有的则只能容身一人。它们往往位于山中陡直的峭壁上,洞口被树木杂草遮挡得严严实实,如果不仔细观察,哪怕你从洞口下经过,也不一定能发现它们。这些山洞最初被称为“蛮子洞”,因为最开始主要是那些少数民族开凿的,用以栖身,是他们遮风避雨、休养生息的家园。后来汉人也以此方式避难躲乱,但“蛮子洞”的名称也就沿袭下来。
称其为“贾家”,是因为最后扩大完善运用这个石洞的人姓贾,名儒珍。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贾儒珍和村民寇万仁合资,在原有两个石洞的基础上,增凿两洞。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起,贾儒珍又独自花了3年时间新凿三洞,与原有石室连接相通。至此,从嘉庆五年到咸丰四年(公元1800—1854年),经过数代人历时54年的开凿,寻乐书岩终于大功告成,共4层7室,面积约470平方米。
贾儒珍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年少时勤思好学。18岁时父亲去世,他在处理家事的闲暇中坚持读书。两年后,贾儒珍前往成都等地闯荡,广交文士,遍访名师。他做过生意,也曾开办戏班,流寓多年,积累了不少财产和人脉。贾儒珍为官的事迹没有资料记载,他墓碑上名字前有一个官名“布政司都事”,据此推测,他应该在某地做过这个当时属于正七品的官员。母亲逝世后,贾儒珍丁忧回家,就再也没有出去,将后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家乡,奉献给了一处本不起眼的洞穴,成为一方乡贤。
“贾家洞”为什么又变成“寻乐书岩”了呢?据吴菲介绍,这与贾儒珍的个人爱好、志趣、修养有关。七间石洞全部完工后,贾儒珍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大殿内兴办义学,培养教育乡民子弟;二是在石室外兴办“竹桥斋”,相当于现在的出版社,高薪聘请县内外名儒来此考订、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增印《小学集注》,这些书籍质地上乘,印制精良,除自用外,还发行到川内外。
既是学堂,又是“出版社”,贾家洞吸引了远近不少文人学士慕名前来参观交流,一时高手云集,李嘉秀、郭尚先、龚有晖、李徽典、杨行端、林春元等巴蜀书法名家纷至沓来。看到这么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文朋诗友,豪爽好客的贾儒珍心中又有了一个好主意,他邀请那些善书者挥毫题刻,留下墨宝,以书乐志;然后遍访精工巧匠,将那些书法作品一丝不苟地刻在洞内石壁之上。几年下来,洞壁内书法石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据文物部门考证,洞内石刻始凿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最后一幅字凿完,跨度近一个世纪。这块小小的方寸之地,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经历了多少沧桑,凝聚了多少苦乐。
在这片别有洞天的小天地里,贾儒珍呼朋唤友、吟诗作赋,过着古人追寻的世外桃源般的快乐生活,于是命名其洞为“寻乐书岩”。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中,曾经的“蛮子洞”也慢慢褪去了供村民避难保命的功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人汇聚之地,成为了清末乱世中读书人谈笑风生、吟诗作赋的“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到底有什么特色,我们还是实地去看看吧。”吴菲结束了对寻乐书岩的背景介绍。说话间,我们已经走过长长的寻乐广场,走下较陡的石梯,来到寻乐书岩面前。
进入寻乐书岩大门,可以看见一副对联:“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尽人物性立天地心”,横批“天然乐趣”。字迹虽有些风化,但还比较清晰。这副对联化用了朱熹的两副对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和“行仁义事,存忠孝心”,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印迹。
我们先看的是一号石室,木质门板很厚,上绘双凤展翅,下绘麒麟腾云,这是当时对读书人功名显达的祝愿。门楣上方是斗大的四个字:“寻乐书岩”。门上有副对联:“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上联出自《周易》,意思是,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真诚,用合乎道义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下联出自《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教人不要做任何愧心之事。这副对联既表现出书岩主人高尚的人格追求,也可以把它当成当时贾儒珍办学的校训。
一号石室位于整个石室群的中部,也是最大的石室,分上下两层。一层称为大殿,相当于现代的客厅或者会议室,高逾3米,面积近20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100人。室内有石桌石椅,供人小坐。正北石壁上刻三个神龛、三个石雕坐像,中间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夫子,左边是“七曲文昌帝君”,右边是“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左右两壁皆刻满大小文字,内容多出自《四书》、《五经》。
尽管时令正值夏天,进入洞内,顿时清凉起来,刚才在室外我们还戴着草帽、摇着纸扇,现在都用不上了。石室内东西边分别有一口山泉,分别在其上刻有“石泉”和“甘露泉”,水自石隙中流出,不多不少,不紧不慢,望之清澈见底。令人称奇的是,两眼泉水四时不涸不溢,即使在最干旱的年月,都没有断过,旁边刻有名人诗
词,记颂泉水天生之奇妙。
进入第二层,只见东壁上刻“主敬”“慎独”四个红色大字。“主敬”来自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都讲主敬,强调居敬、持敬,认为这是万善之本,是为学的纲领。“慎独”两个大字旁边有十行行书题跋以释其义,共140字,这是贾儒珍当年亲笔所刻。“慎独”出自《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告诫人们在独处之时要格外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不能只做表面功夫给他人看。“主敬”“慎独”等大字昭示着洞窟主人高尚的人格追求,也激励警醒着参观者。
一路看去,入目之处,凡是可以用来刻字的地方,几乎都被镌刻上了各种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题材广泛,或赞山颂水,或抒怀言志,或颂德修业。其字体繁多,大小迥异,各具特色。从落款处可以看到,写下这些文字的人里,包括郭尚先、许槃、龚有辉等20多位晚清著名书法家,他们中许多人在《四川省志》《保宁府志》中都有记载。
寻乐书岩的书法精品汇聚在第三层石室“回岸洞天”,这里四壁皆是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字体疏异,犹如一座书法展厅。对窗石壁上书刻“回岸洞天”四个阴文大字,是曾教过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题,写得气势恢宏,凿得精美细腻,半圆柱的阴刻笔道中能塞进一个拳头,表达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释家思想。
在浏览众多书法作品中,我们发现其中一幅与众不同,从字迹和内容上看,明显不是一个人所作,而是三个人合作的作品。吴菲称其为“寻乐书岩的镇洞之宝”,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这幅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一天,一个衣着像是乞丐的人慕寻乐书岩之名而来,贾儒珍和友人没有因其外表而嫌弃他,照常好好招待他。酒酣之时,乞丐诗兴大发,起身去旁边的洞穴找学生借纸笔书写,没想到却被学生奚落嘲笑,认为他附庸风雅、不自量力。乞丐也不生气,顺手捡起墙角的扫把沾墨挥动,在石壁上写下一首七言:“天风萧飒下蓬莱,黄鹤青山夜月开。海上有人吹玉笛,凌虚飞过凤凰台。”写罢,署上“一只鹤”之名,仰天大笑而去。贾儒珍和友人闻讯跑来,只见诗意仙风逸荡,字迹飘如游云。连忙出门追寻,却不见任何踪迹。贾儒珍的友人们有感此事,在一只鹤的诗两侧留下了两则联语:“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知过必改德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以此向这位无名诗人和书法家表达敬意,自我告诫。
这位来去无踪的“一只鹤”留下的既是一幅美妙的书法,更是一段传奇的佳话。他的书法不拘一格,字体狂放不羁,参差错落;用笔乱头粗服,自成一格,难辨传自何体,人们只好戏称之为“烂柴体”。“他像一颗流星一样经过寻乐书岩,然后又匆匆滑过,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的真名叫什么,此后又去到了那里。一百多年来,人们只是对着这块石壁赞叹他深厚的笔力与诗才。”吴菲结束这个故事时说。
寻乐书岩的魅力和意义又岂止是书法。短短几个小时,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上了一堂修身养性课,感受到读书、做人、为官之正道。且看那些或浑圆端正、或飘逸潇洒的书法联语:“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进将有为退必自修”,是在教人修身自勉;“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是在教人纯粹廉洁;“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尽人物性立天地心”,是在教人自觉担当;“个里只凭德行,暗中自有权衡”,是在教人自诫自查……在那些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流溢出做人、为官的淡泊豁达之意。特别是那副楷书对联“不求富贵利达,只爱山水烟霞”,表达出非同凡响的高尚情操,寄托了无数人的心中理想,赢得后人反复咏叹。
有些人可能会问:“你说得那么天花乱坠,我又不喜欢读书,又不喜欢书法,到寻乐书岩能找到什么乐趣?”其实不然,读书写字固然是人生之乐,但人生之乐又岂止在读书写字上面。
且看贾儒珍的寻乐之旅。诗书固然给了贾儒珍无穷的乐趣,但他寻乐的方式和途径远不止于此。吴菲给我们讲了贾儒珍做的很多善事:他辞官归乡,散尽家财,乐善好施,创办“养正义学”七所,薪火相传近百年;他以修桥补路为己任,为乡里建桥八座,凿井六口,砌河堤两公里,至今惠泽乡民;他集多年的行医实践,编成《仙方合集》一书,成为苍溪民间必备医典;他修建祠堂、刊刻族谱,整理民俗文化,投身乡村治理,被推为一代乡贤。
显然,寻乐书岩的价值远不止这个石洞的书法本身,而是传达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满墙书写的既是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更是精妙的人生格言,涉及“人生以什么为乐”“应该追求什么境界”等重大问题。当年书岩的主人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向内寻乐,向精神寻乐,向帮助他人寻乐。
这或许就是寻乐书岩真正的价值,也是很多人即使难辞“富贵利达”,也不免向往“山水烟霞”的真正原因。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出版有多种文学与学术专著)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