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
各地苦招商引资中的“内卷式”恶性竞争,久矣!
9月5日,绵阳发布《招商引资正面清单》,从系统构建大开放大招商新格局、全面推行高水平招商新模式、着力强化高质量招商新支撑等方面,提出了12条指导性意见。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以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8月1日正式施行后,全省首个、全国地级市层面率先出台的招商引资正面清单。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清单》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过去招商引资中那种单纯依靠政策“让利”的“内卷式”恶性竞争行不通了,今天的招商已经进入“生态招商”阶段,招商引资亟需新的“打法”。
“系统构建大开放大招商新格局”,被作为《清单》第一大重点,是个“管总”的方针,突出了“市场化”“专业化”等理念、“全市一盘棋”等思想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要求,明确提出鼓励“联合招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招商引资中盲目“拼政策”,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作为第二大重点的“全面推行高水平招商新模式”,则列举了“新格局”下具体的招商模式,诸如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展会平台招商、专业机构招商、“朋友圈”招商等具体操作模式,无一不立足绵阳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体现出鲜明的“因地制宜”特色,其“正向引导”的色彩十分明显。显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趋势下,产业发展的逻辑变了,招商引资的逻辑也要“招”随“商”变,因势利导。
过去,减免或返还税收、退补土地出让金,是一些地方为吸引投资为企业开出的常见优惠政策。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规定,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等。换句话说,招商引资不能再靠“拼政策”,又拼什么,怎么拼?
作为《清单》的第三大重点,“着力强化高质量招商新支撑”,作为“支持措施”没有“给答案”,而是从(政策)措施、(线上线下)平台、(专业招商)人才等方面“指路径”。
比如,近年,绵阳奉行“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地方和企业互蒙其利。但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说是“优”无止境、只有更优。《清单》提出,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9条措施,建好用好“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市县企业家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平台载体,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早餐汇”“银企政茶憩”和外资企业圆桌会等政企对接活动——“拼”营商环境的体系化,特别是转向建立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程序和制度,仍大有可为。
再比如,招商说到底仍然是人与人的沟通与对话。新格局下的招商引资,关键在人。很多时候,招商人员就是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的第一展示“窗口”。因此,说“内行话”、做“靠谱事”,是招商人员必须修的“内功”,又是一个较大空间“拼”的着力点。《清单》提出,将加强专业招商人才、专业咨询机构等社会化力量的引进和合作,组建市场化招商“智囊团”和招商“人才库”,打造一支懂产业、懂企业、懂资本、懂市场、懂谈判的专业招商队伍。显然,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比任何精美的宣传手册更能赢得企业的信赖。
总之,面对招商变局,没有捷径可走,何以解忧?唯有内修!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