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0余人常年奔走高山峡谷之间
“生态卫士”倾心守护“物种基因库”
队员在绵阳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开展巡护
“编号、日期、海拔在GPS上的定位、动物名称以及痕迹,这些重要内容都要按表格填写……”清晨,刚吃过早饭,绵阳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巡护队准时出发,开始一天的野外监测巡护工作。当天,他们要巡护的是片区大断沟范围,该范围是野生动物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为守护生物多样性,巡护队会轮流派出150余名巡护人员,奔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峡谷之间,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突重点开展巡护,倾心守护保护区内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家园。
雷小军是这支巡护队的“领头羊”,2003年至今,四季变迁、循环往复,他已经与绵阳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相伴21个年头。每次巡护,雷小军和队员们需要至少背负50多斤的设备、帐篷和干粮,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野生动物倾向于生活在冷湿的环境中,比如深山老林,这种环境提供了适宜的气温和湿度,还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借助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特殊地形,可以为它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宜居’的生活空间。”雷小军介绍,通过监测巡护,不仅有助于野生动物保护,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刚从事这份工作时,雷小军仅仅是凭借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小军也发现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中途也会出现很多危险。
野外巡护中,有时连续降雨会导致河道涨水,甚至将巡护人员困于野外、无法与外界联系,这时候能做的便是立即做好干粮分配,勘察安全路线离山。
“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过来的,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份工作了,而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对于新来的同事,我们也会把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尽早‘上手’,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雷小军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生态系统完好、生物多样,赋予了巡护队员特殊的使命。巡护中,雷小军和队员们都格外细心,野外监测和勘察,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目的就是要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大熊猫全面、及时的监测分析与安全救护,为国宝们撑起“保护伞”。
目前,区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515种、昆虫328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2种、79种;野生植物2150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被专家们誉为“物种基因库”。
“红外相机素材显示,拍摄到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甚至还拍摄到了大熊猫母子共同活动的珍贵画面,说明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北川片区内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优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屏障也越来越好了。”雷小军说。(北川融媒 记者 唐云峰 胥江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