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盐亭县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乡村研学游——
以文同为媒 打造文旅新地标
绵阳新闻网讯 进入暑期以来,旅游市场人气愈发高涨。作为北宋着名书画家文同故乡,盐亭县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同文化内涵,积极探索“研学+旅游”新路径,打造出参与度高、独具盐亭特色的乡村研学游模式,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
自2023年12月正式开馆以来,盐亭县文同清风馆就成为了当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标志性建筑。今年7月,文同清风馆每周接待游客近千人,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自开馆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增长。”盐亭县丝路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体产业部部长陈珍表示,“我们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走进文同清风馆,感受到的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实物、漆画、纸雕、场景复原和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展陈方式,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示了文同的家风故事、勤廉的政治生涯和高雅的艺术人生,让游客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得以延伸,了解到文同“虚心好学、勤政廉洁、不趋时好、择善而从”的精神品质。
刚走进馆内,游客史丹妮就被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吸引。“这是我第一次来,之前对文同的生平不太了解,听了一系列讲解之后,发现文同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史丹妮说,馆内还有很多高科技,让人在参观的同时觉得非常有趣。
同一时间,游客陈昕带着家人在文同清风馆参观完毕,计划前往七公里外的玉龙山风景区继续游览。“我们想趁着娃娃放暑假的时候出来玩一玩”,陈昕告诉记者,一家人去看了十岔古树,接下来还会把盐亭的各个景点都看一看、走一走,了解盐亭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文同清风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还推动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在文同清风馆附近,文同村村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荷花经济”“采摘经济”,种植荷花300余亩,年收入达20万余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自从文同清风馆开馆以来,游客比以前更多了,生意也比以前更好了,收入也就增加了。”农家乐老板赵丹说。与此同时,文同村的环境也得到显着改善,如今道路整洁畅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处处展现出美丽宜居的新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勾承荣开心不已,“以前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人来,现在发展旅游,村子也热闹了,环境也好了,钱包也鼓起来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长期以来,盐亭通过坚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加快构建“1+N”产业发展格局,如今已形成“文旅+农业产业、服务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张键 王赵妃 记者 彭紫薇 杨沐琪 实习生 李湘)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