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96年的浙川对口帮扶,双方携手已有27年,跨越千里,山海情深,孕育出浓浓的“浙川情”。
自2021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积极向绵阳市平武县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精准援助,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支援、医疗援助等方式,与平武县共同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振兴发展之路。
面貌焕新 帮扶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几年前果园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下雨天在这里行走,脚上必定会沾满泥巴。”近日,站在平武县平通印象梅林山顶的观景台上,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桅杆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小斌一边用手指向蜿蜒穿梭的观景步道,一边向记者说起果园以前的场景。
果梅及其加工品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如今也广泛用于饮料、酒类等加工产品。由于气候条件优渥,天然适合果梅生长,一直以来,平通羌族乡把果梅作为重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家里都种植有不同品种的果梅。不过,苦于基础设施不全、道路不畅,客商和游客常常对这里望而却步,无法产生增值效应。
在平武县与衢江区联合调研后,依托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平台,累计投入东西部项目资金1350万元,按照“现代农业、农旅融合、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道路、灌溉、公共设施打造和完善,在此高水平建成“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区”。
如今,每年梅花盛开时节景区形成的“万亩梅园,十里花海”壮美花海景观让这里游人如织。6-7月,成熟的青梅缀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便开始忙碌着进行果梅的拾取、装车、烘干、晾晒等工作。
“客商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果园里收货,游客体验感也更舒适了。”谈及如今的变化,张小斌感慨万千。据他介绍,园区核心区域为平通羌族乡桅杆村、易大村,仅桅杆村就有7000余亩果梅,预计今年总产值可突破千万元。
“这片果园以前还是荒山。”在距离印象梅林40公里外的高村乡车厘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平武县弘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汤庆安对于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升级带来的变化同样欣喜。
“今年车厘子的销售超过200万元。”据他介绍,60多亩的葡萄园正在套袋,预计十月份成熟上市,而不远处从荒山打造而来的400余亩果园也将全部投产。“游客可以到果园现摘现采,晚上还可以住进高村的精品民宿。”
作为平武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之一,东西部依托高村乡福寿村独特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出有机生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一体化的农旅产业。
这些只是通过项目帮扶,改善当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衢平东西部协作以“项目+产业”为发展导向,先后投入5440万元资金,建设高村乡车厘子园、苹果园、高端民宿、自然教育基地配套等为基础,高标准建设未来乡村。
产业协作 变“输血”为“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产业是基础。
近日,走进平武县锁江羌族乡黄坪村“厚朴香菇”产业园内,一座座标准化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菌棒整整齐齐地摆在菌架上,不少香菇正在升柄展伞,长势喜人。
“黄坪村一直以来就有种植香菇等食用菌的历史,但种植技术欠佳、品种先天不足。”锁江羌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洋介绍,受限于交通、技术等原因,这里的香菇没有市场竞争力,未能实现产业化。
如何依托资源禀赋,以香菇为突破口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为此,衢绵东西部协作衢江驻平武工作小组与平武县当地政府深入一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黄坪村建设了“厚朴香菇”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42亩,总投资58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420万元,于2022年9月竣工。
“厂房更加规范、生产能力更好、村集体经济更强、村民更富了。”谈及产业园投运以来最明显的变化,何洋脱口而出。
何洋介绍,产业园的一大特色是就地取材,以粉碎的厚朴树枝干作为香菇培养基质的主要原材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本地农产品循环利用,更重要的是让香菇拥有了厚朴成分,附加了药用价值。在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上,产业园除了可为村民提供超30个就近务工机会,还将培养好的菌棒,卖给老百姓,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场地,只需补充水分即可进行简易种植,等待出菇。“少风险、少技术成本,户均增收每年可超30000元。”何洋介绍,仅黄坪村就带动“庭院经济”种植户超30户。
此外,广泛的资源对接也不断助力当地的香菇产业发展。平武县锁江羌族乡黄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绵阳市农科院,合作发展厚朴香菇产业,创建清漪羌谷品牌,培育出平武原种厚朴香菇,延伸了产业链条。
去年,锁江羌族乡年生产菌棒达200万袋,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
不仅有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托浙江民营经济、特色产业等发展优势的产业协作,也有因地制宜的招商引资。
位于平武县古城镇的平武百万羽蛋鸡养殖项目传来好消息,项目一期8个厂房已经处于设备调试阶段,即将投产。该养殖项目是在衢—平东西部协作机制下,引入浙江的公司在平武注册成立的绵阳绵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2。6亿元,3。65万平方米的场地包含养殖圈舍、有机肥库房、饲料配置房、蛋库及配套设施等。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年产量2000吨的鸡蛋。“届时,基地不仅大量采购当地群众的玉米等粮食用作鸡饲料,还将把鸡肉、蛋运至5公里外的平武县域农副产品加工暨冷链仓储物流园区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四川绵牧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洋介绍,该项目将在当地形成龙头效应,带动周边养殖户一起发展,基地还可以为50余名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截至今年6月,衢江、平武共建产业园区4个,招引入园企业10家,累计招引23家企业落地西部,到位投资额达14。5亿元,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三个。
凝聚合力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去年8月,陈建英主动报名从衢江来到平武县北山小学支教。一年多来,她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用心用情为平武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绵阳教育资源丰富,平武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也是一个和本地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很高兴能为平武的教育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回忆一年来的支教工作,陈建英深有感触。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衢江、平武两地不断加强人才协作,来自衢江的老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来到平武,续写东西协作新篇章。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衢江选派36名医疗教育等方面人才奔赴平武开展协作工作。”原浙江驻绵工作队队员、平武县政府办副主任(挂职)袁伟华介绍,为推动平武教育事业发展,衢江平武两地累计投入协作资金1200万元。此外,每年投入200万成立励志奖学金、捐赠20万成立名师工作室,减轻了587个困难家庭经济负担。
双方还共同打开消费和劳务市场,联合衢江区、常山县、龙游县三地,累计帮助平武县消费帮扶1。84亿元,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班92期,培训4781人次,促成9950人平武劳动力实现省内外就业。
在与衢江的协作过程中,平武也不断创新探索,挖掘内生动力。
为发挥“金融杠杆”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平武县出台《东西部协作平武县“百村共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分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与平武农商银行合作,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重点支持清漪江乡村康养产业带、高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白马藏族文化产业带等区域村集体连片打造。自“百村共富”分险基金实施以来,共审批精品民宿、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领域项目53个,共计授信贷款8464万元,银行放贷项目17个,放贷金额为2454万元,成功让“小基金”撬动“大发展”。
如今,在锁江羌族乡,一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厚朴香菇”产业园初见雏形;在北山小学,教育帮扶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响岩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解决了万亩桃园的管理难题……
衢平携手,让巩固脱贫成果的质量越来越高,产业协同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乡村振兴的根基越来越牢。(付乔崧 郭超英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