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舌尖上的绵阳小吃
发稿时间:2024-08-04 09:31   来源: 绵阳日报

  □廖伦涛(涪城)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蒸煮煎炸,烤烙炒拌,制作形式多种多样。可对于许多绵阳人来说,最爱还是绵阳的小吃。

  说到小吃,人们首先想到就是满城的米粉。这种以大米为原料,形如面条,适应快餐需要的食物,先经过一会儿浸泡搓散,只需用漏勺在开水锅中“冒”热,盛在碗中,将汤料浇上,放点葱花,即可食用,既丝滑开胃,又鲜香味美。除了米粉,还有梓潼片粉、酥饼、三台土豆丝、平武荞凉面、北川老腊肉、盐亭烧馍、廖排骨、安州牛肉、江油杨肥肠、城区有席凉粉、龙抄手、卤肉锅盔、锅铁饺子、蒋记豆花、钟兔子等。呼朋唤友,沿街快走,当你到“百年老字号”之称的西山面馆,一碗牛肉面上桌,一股焦香扑面而来,辣油红艳,汤汁清爽,萝卜白净,香菜翠绿,面条黄亮,包你口舌生香,五窍开胃,浑身来劲。难怪游人爱说,绵阳不仅是科学城、文明卫生城、宜居城,还是一座美食城!

  诚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小吃,因风俗而异,但都讲究一个特色鲜明和风味独特。小吃已成为一个地区的金招牌和名片,纷纷走出“家门”,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纵观小吃中的每一种,都已成为人们对饥饿感认识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在吃饱喝足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有味道的满足、空间的满足、心理的满足和文化技艺的满足。要不,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要了解这座城市,总要先去品尝当地小吃呢。

  小吃,除了价廉物美,还特别讲究吃以外的东西。除了火锅,马家巷有名的酸辣粉、麻辣烫,也是年轻人首选。它,看似材料和制作工序都不复杂,但油要最好,椒要最辣,花椒要最香,海带大块,藕片鲜嫩,沥水晾干,老灶大火,要的就是让舌尖在酸和辣之间反复回味、舍不得吞下的那种感觉。又比如现在流行的“伤心食物”——伤心豆腐干、伤心土豆、伤心凉粉等,单从名字上来说的确很难理解,但你吃上一份,也免不了眼泪和鼻涕一起流,果真爽得痛快,酸辣“伤心”。来到一个削面摊前,削面师傅技术高超,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将面飞快削到开水锅里,看得人眼花缭乱。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这样,削出的面才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趁热吃,感觉大不一般。

  回到生活美学上,有的小吃还有一定吃法。言之“小吃”,它既强调环境,还要“锦心秀口”,细细品、慢慢尝。如果到步行街品尝几笼窝窝店包子,一碗素汤不可少,翠绿的葱花、姜丝也得有,然后用筷子夹起来先咬一小口,尽情享受那份美味,不要咬得太大,否则里面的热气很快就跑光了。一碗好的赖汤圆上来,也不必多搅,心汁溢出,就不美了。

  到了梓潼,不吃正宗的梓潼片粉,就不算真正去过。梓潼片粉是四川名小吃之一。片粉以优质绿豆、豌豆淀粉烫制而成,形如绿色缎带,晶莹滑润,色泽鲜艳,富有弹性,层次分明。片粉的颜色有绿的(粉浆中加入菜汁或食用色素)、黄的(加入菜汁油)、浅黄的(淀粉本色,什么都不加)吃时,一片片剥开,浇上豆鼔酱汁、醋、辣椒、香油、芥末、大蒜,绿油油,辣乎乎,酸溜溜,麻酥酥,让人直想流口水。据说,梓潼片粉只有用梓潼的水才能成形,当天吃不完的还可晾成干片粉,保存半年都不成问题,吃完了,不少游客还买些,从绵阳乘飞机带走。

  具有“贡饼”之称的梓潼酥饼,则是选用上等面粉、化猪油、白糖、芝麻作主要原料,配以奶油等香料精制成形,再放入炉中烘焙。又酥又香,又薄又脆。其制作历史更是悠久,相传早在汉代就诞生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寄居梓潼时,就以酥饼伴酒吟诗,因此留下了“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古诗句。

  夏日炎炎,当你喝着一碗新米粥、夹着几大筷凉拌马苋菜,你仿佛看见《诗经》中那个“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野生小妹,一脸红霞,身着绿衣,手挽素裙,朝你涉水而来;春暖花开,围炉闲谈,加点小酒,吃上家乡清脆芳香而又翠绿焦黄的春卷,也大有“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的味道!

  绵阳集山川河流之盛,涵草木泉林之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现代的繁华,是一座洗尽铅华而又务实包容的城市。来到万达、兴达广场和“绵阳小吃一条街”,各种小吃云集,串串香、小汤圆、蒸凉面、油茶、干锅、冒菜等,应有尽有。在越王楼下,芙蓉汉城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携老扶幼,餐饮繁忙;而越王楼小吃城,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令人垂涎。这里的甜水面,也是韧劲十足,夹碎弹牙,回味香甜,极讨人口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