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游仙)
美食留给我的怀念,远比初恋更深刻,更深入骨髓。家乡,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而美食则是这幅画卷中最惊艳的一笔,镶嵌在记忆最深处。它们是家乡的符号,是乡情的寄托,是天涯海角的牵挂。当那独特的味道在味蕾上舞蹈,舌尖上绽放,就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儿时的欢乐、亲人的关爱、邻里的和睦,都在这一瞬间悦然眼前。时光的罅隙里,“血皮”宛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生活的五线谱上,奏响了一曲故乡的乐章。
血皮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先将猪血配以面粉调匀,而且猪血要新鲜,无异味。大铁锅里,放入少量油,再薄薄的刷上一层面糊,文火慢煎,凝固成形,起锅切成宽窄均匀,长度适宜的条,再起锅烧油翻炒,料酒去腥,放盐,辣椒,胡椒,老抽生抽提味,最后撒上葱花。那种肆意的唇齿香溢,用一碗肉都不换。有些人家会一次性制作很多血皮,待晒干之后,装袋贮藏,食用时,用温水泡发,炒肉,煮汤,都很是受欢迎。
走出家乡,在大城市求学工作的堂哥,时常梦见血皮。那种刻在胃里的味道,无以复加,是吃过的山珍海味永远覆盖不了的。从家乡邮寄过去的血皮,于他而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故乡情结和补心良药。
而我,特别致谢老家那个早早立业的初中同学。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餐馆,每次回老家,都会去他那里报到。一方面维系同学情谊,最主要的还是吃上一顿用血皮炒的回锅肉解馋。暗红的血皮条,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再配上少许蒜苗,色香味俱全的血皮回锅肉,也成了同学店里的招牌菜,亦聊以慰藉那些在外闯荡返乡的游子。蘸了油汤的血皮入口,翻腾的留香是一首起承转合的七言绝句,是一曲青衣水袖轻扬的惊鸿舞。
有一次回老家,妈妈四处为我打听哪里有专门卖血皮,终在镇上找到一家。此时,晾干的血皮已经卖到十五元钱一斤,怎及我对血皮特殊的感情。于是,阔气地买下一大口袋。回家后,自己炒制出来的血皮,虽然无法与同学的手艺媲美,却也足够满足我对它的期待。
血皮,是岁月于我的深情馈赠。在我的味蕾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在我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思乡的种子。每一次和血皮的遇见,都是我对家乡最深情的回望。
那隐身于粉面传奇的脱胎换骨,那自信于逢年过节餐桌的朴素无华,是猪血的升华,是故乡人的修行。修的是天地人和,修的是家人平安,修的是故乡安然。
血皮安放在我心里最柔软的位置,像家乡舍不得示人的珍宝,山重水复的藏了又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