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恕(绵阳)
四十多年前,我在清漪江畔的桑树坪村居住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里很多特色的乡土美食。因为清漪江流域气候高寒,山地多,水田少,玉米就成了主食。这里的农民创造了很多玉米的食用方法,玉米面魚儿即是其中之一。那里是羌汉杂居地区,我至今认为玉米面魚儿即是汉族和羌族饮食文化结合的产物。
玉米面魚儿是平武山乡传统饭食“搅团”衍生出的一种粗粮细作的吃法,平武汉族人创造了很多玉米的食用方法,“搅团”即是最受欢迎的吃法之一,“搅团”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关键是一个“搅”字。民谚说:“要想‘搅团’好,三百六十搅。”搅“搅团”大都是由家中有经验的主妇来搅,搅一阵小歇时,舀一勺向空中一提,在气雾中就会看到一条溜滑的“玉米瀑布”穿雾直下。在旁观者的眼中,那“瀑布”好似一种劳动成果的展示,而实际上,那只是妇人在试看“搅团”的软硬。只要软硬稀稠合适,这“搅团”才越搅越光越搅越筋道。
玉米面魚儿俗称“漏鱼儿”,在平武清漪江流域的羌族地区最为流行。制作方法是先取一大盆冰凉水,然后把滚烫的“搅团”从漏筛漏下。这种特制的小漏筛几乎每家都有,是用竹编的有半厘米左右小孔的竹筛,沸烫的“搅团”漏出后在凉水中凝固成头大尾小的小面鱼,操作时要边漏边换盆中的水来冷却。之后,用漏勺捞到盛有酸菜汤的锅里,煮沸后再浇些海椒、花椒、麻油、姜汁、精盐、葱丝、酱油、食醋、味精等调料,就着酸油菜汤吃,麻辣酸香,味道适口,老少皆宜。当年我曾多次吃过,其味略酸,鲜美爽口,至今仍留在我记忆里。我们家的伯母和二姐都是本地人,二姐的几个女儿个个漂亮,针线饮食,家务农活,聪慧能干,也是打一手好搅团和煮玉米面鱼儿的高手……
离开桑树坪四十多年了,那里山上的一草一木,亲人的一颦一笑,时不时在头脑中萦绕,时不时地回忆起那些充满乡土味的饭食。这些年,由于党的富民政策,二姐家的子女大多事业有成,家庭富裕;有的上班,有的任村支书,有的办了家庭企业,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老二小惠这几年在平武县城卖玉米面魚儿,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县城买了房子。
在我的记忆里,小惠小时候,圆圆的脸上有一股调皮的孩子气和一笑起来就冒出的两个酒窝。而这次我到平武县城见到的已是一个干净利落的能干大嫂。早上七点过,“吃玉米面魚儿啊!”小喇叭里传来的小惠脆脆的声音让人顿生遐想,她卖玉米面魚儿的小车,停在平武县医院门口,车内的几个不锈钢灶具和容器在晨曦中熠熠发光,顾客已络绎不绝,几个客人端着一次性餐盒,满头大汗或站或坐,埋头吃着面魚儿,看来生意不错!
我也默默地祝福小惠的生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