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8月2日举行的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开幕论坛,以“时代光影人民情怀”为主题,邀请10年来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有代表性的电影人,梳理总结中国电影这10年的成长脉络和成就,为中国电影持续高质量发展铸魂、凝心、聚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特别整理呈现其中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吴梦琳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新主流电影”成为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
10年来,中国电影稳步发展,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大国。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新主流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既能广泛传播主流价值观,又深受观众欢迎。这些作品服务于建党、建军、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重大的历史、政治节点和国家发展重大议题,成为这些年中国电影最耀眼的存在。
同时,温暖向上的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潮流。这些作品格调向上、道德向善、社会向前、艺术向美,所以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还有一部分电影,突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作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发掘出其中的人民性、民族性、革命性和审美性。
●导演、编剧、制片人乌尔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电影创作者的底气
究竟什么是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首先是中国电影类型的拓新,这也是从2014年到2024年,我和团队始终在坚持的。2015年的《寻龙诀》是动作冒险类型,2023年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神话史诗类型,2024年的《异人之下》是漫画改编类型,正在筹备的《郑和下西洋》又是全新的航海冒险类型。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我的电影中有商周青铜器美学、传统水墨画元素、古典文学礼仪音乐舞蹈,以及阴阳五行、中医经络学说、传统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电影创作者的底气,我们拥有全世界唯一一个几千年以来从未中断的文明,我们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歌颂者。
还有高新电影技术的应用、新人演员的培训,等等。
10年光影转瞬即逝,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郭帆:
让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在筹备《流浪地球》的时候,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从能力的缺失到预算的危机,从世界观搭建到科学顾问,从剧本的创作到美学的语境,从场景的设计到现场的拍摄,从后期剪辑到视觉特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为此,我们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与国内外众多科技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经过6年各类经验教训的复盘总结以及新技术的摸索、实践和应用,我们的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已经完成了第一批课题,现在正着手把成果结集成册,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给大家。
我个人会继续深耕科幻电影,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文化的科幻电影。我相信科幻电影不仅能够展现我们当今的风貌、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更能传播我们的价值观,让中国电影、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最好的类型就是突破类型
一个写小说的人,只需要关心自己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出版商。但是一旦涉及电影,就会遇到一大堆创作之外的问题,包括资金、技术,也包括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与妥协。
电影创作应该追求什么?以今天的年轻人为例,如果深入他们的业余生活,会发现很多电影的“竞争对手”,比如游戏、社交网络、短视频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费脑子,在他们感到空虚无聊的时候,感到惊慌失措的时候,感觉到有点压力的时候,给他们一个逃避的机会。
从这个群体当中找出一些最积极的因素来打动他们,让他们又能进一步影响周围的人。最好的类型就是突破类型,突破类型就通向了经典。电影观众与创作者、制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积极、更大胆,也许这就是我作为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最美好的祝愿。
●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
做好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向对比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是跨越式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对成熟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和最多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电影从业者来说是一种幸运。
当第五代导演开始拍片的时候,就开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电影和中国故事的魅力。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中国电影行业和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更多类型的电影开始涌现,在这之中,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流电影开始崛起。做好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我们可能会丢失传统的制作工艺,这些变革都会给电影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我们电影人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建造自己的世界。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