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
绵阳深入推动“教育+N”融合发展
巴黎奥运会上,备受关注的“绵阳飞人”邓智舰将参加田径项目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3:2史诗级逆转夺冠,绵阳妹子张琳艳下半场替补上场,与队友协力11分钟造两球,因表现出色当选2022印度女足亚洲杯决赛未来之星。除邓智舰、张琳艳,还有国家钢架雪车队的黎禹汐、国家短道速滑队的宋佳蕊、中国最年轻的国字号教练胡雨卉……多年来,绵阳培养出了一大批为国争光、家喻户晓的体育健儿。
作为四川省最早实施“体教融合”的城市,2010年以来,绵阳将原有的教育局、体育局合并为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破解体制机制壁垒,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转变体育“重训轻文”、教育“重智轻体”观念,强力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
建立融合机制 丰富融合成果
绵阳将教育局、体育局合并之后,局党组对机关人员尤其是综合科室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调整,为两局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建立齐抓共管的青训管理机制,成立了包括财务、人事、基教、竞训、考试院、信息管理中心在内的青训工作领导小组。
发挥绵阳基础教育优势,确保青训项目在优质学校落地生根。绵阳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优质中小学作为省运会项目布点学校,组建省运会项目队伍,形成“市队校办、市县联办、名校合办”多种办训模式。
同时,深化中考体育改革,按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思路,设计“3+X”考试模式,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至80分(占中考总分9%),倒逼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
此外,还建立了多元成才渠道。建立优秀学生运动员小初高就读升学直升通道,确保省运会参赛运动员学训两不误;加大与专业运动队、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合作力度,建立健全优秀运动员对口输送、专业培养、职业比赛联动机制;加强与普通高校对接、联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2019年至2023年,我市共有学生运动员2359人通过体育特长生、体育单招、高水平运动队等方式升入本科院校。
绵阳坚持倡导并践行“地方有特色、学校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县市区、学校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除了南山双语和江油一中的足球、南山中学和绵阳七中的篮球、绵阳中学和东辰学校的排球,还有普明中学和富乐学校的田径、外国语学校的羽毛球……全市学校都用心将特色体育项目打造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市还出台《绵阳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管理办法》《绵阳市普通高中体育艺术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绵阳市遴选管理省运会运动员苗子实施办法(试行)》等6个文件,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市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办训模式,围绕奥运争光和体育强市建设,不断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打造融合亮点 加强融合示范
通过重投入支持、重政策保障、重队伍建设、重条件改善和重考核评价,着手打造“体教融合”发展平台,全市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6个、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8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18所,省级阳光示范学校27所。
“体教融合”辉煌成绩背后,是我市“五育并举”的多年实践探索——绵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起“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坚持智育的同时,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也各具特色、蓬勃开展,书写出素质教育新篇:目前,全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100%,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达到1小时以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97.57%、53.98%,初中及以上学段学生100%掌握至少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所、省级2所、市级31所,建成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0所、优秀学生艺术团17个、美育实践基地10个,建成“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3个,3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和地方特色项目,26所学校成为省、市非遗挂牌基地。
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昭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挖掘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资源,推动由‘教育+体育’融合向‘教育+N’融合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记者 王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