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绵阳市博物馆
了解古蜀道保护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7月25日,“媒体蜀道行”活动走进绵阳,近20家中央和省市县主流媒体记者先后走进绵阳市博物馆、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翠云廊梓潼段、古蜀道梓潼段等地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媒体蜀道行”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文物局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全媒体)、成都市金牛区委宣传部、绵阳市委宣传部、广元市委宣传部承办。活动于7月24日在成都启动,是今年6月启动的“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子活动之一。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将深入成都、绵阳、广元等地的蜀道重要遗址展示地、重大事件发生地、历史名人行经地开展采访采风创作。
□记者 张登军 何茂松 王海波 文/图
博物馆里的文明印迹
7月25日,参加“蜀道媒体行”的记者们走进绵阳市博物馆。
绵阳市博物馆是集文物陈列、历史陈列、自然陈列、非遗陈列和音乐大厅、对外交流展、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展陈区由2个基本陈列和4个专题陈列构成。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媒体记者走进绵阳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穿过一段场景还原的古蜀道,在一件件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中,感受绵阳的历史文明印迹。从摇钱树专题陈列到汉马专题陈列,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文物,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钟治介绍,从不可移动文物到馆藏文物,以及去年完成的涪江流域(绵阳段)考古调查成果,反映了巴蜀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的碰撞、交融,最终形成大一统的汉文化,这些都与古蜀道有关。这些文物,都是绵阳厚重历史、灿烂文化的实证。
“认识一座城市的历史,从博物馆开始。”如今的绵阳市博物馆,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成为绵阳历史文化宣传普及的重要窗口。
两弹城里的精神力量
当天中午,媒体采风团走进位于梓潼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探寻中国两弹研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两弹研制为重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内涵,通过文物、艺术作品、模型、珍贵图片及影像视频、多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全方位再现中国两弹的研制历程。
走进一楼大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雕塑映入眼帘,让人肃然起敬。在展厅中,中庭陈列的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号”导弹以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模型,以及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场景还原,给媒体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边走一边看,大家心里更多的是震撼与感动。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袁牟知博在参观中,看到有小朋友仔细观看展厅里的“两弹一星”模型、听取讲解,她认为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在当天的现场采风中,她也感受到了绵阳的“硬核实力”与科技成效,她表示将通过自己的文字宣传出去。
古蜀道上的历史回响
当天下午,虽然天气炎热,金牛古道翠云廊古柏林下却是凉风习习。
梓潼是翠云廊的起点,现有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柏11834株,树龄超过千年以上的48株,还有树龄超过2300年的古柏王。2017年以来,梓潼县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为翠云廊梓潼段的每株古树建立专属档案,实现“一树一档”,实行“一人一树”负责制,并且天上还有无人机巡查。
翠云廊梓潼段形成历经2000余年,留下了“官民相禁剪伐”和“先交树、后交印”等古柏保护传统。梓潼是经古蜀道从中原入川后的“陂去平
来”之地,现保留有32米长金牛古蜀道遗址。还有始建于晋的“古建筑博物馆”大庙,唐明皇在此留下“细雨霏微七曲旋,锒铛有声哀玉环”的典故,丰富了古蜀道和“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文化内涵。
四川日报记者任紫鑫说,此次“媒体蜀道行”,他和同行在梓潼看到了保存完整的古蜀道、古柏林、古柏王,这背后透露出绵阳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将与大家一道,不断践行“四力”,记录绵阳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