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讲好中华文化蜀道故事!“媒体蜀道行”走进绵阳
发稿时间:2024-07-26 10:11   来源: 涪江观察
  摘要:走进绵阳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穿过一段场景还原的“古蜀道”,在一件件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中,感受绵阳的历史文明印迹。从摇钱树专题陈列到汉马专题陈列,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文物,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7月25日

  “媒体蜀道行”活动走进绵阳

  近20家中央和省、市、县主流媒体记者

  先后走进绵阳市博物馆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翠云廊梓潼段

  古蜀道梓潼段等地

  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10.jpg

 

  博物馆里的文明印迹

  25日9时许,参加“媒体蜀道行”的记者走进绵阳市博物馆。

  绵阳市博物馆是集文物陈列、历史陈列、自然陈列、非遗陈列和音乐大厅、对外交流展、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展陈区由2个基本陈列和4个专题陈列构成。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记者们走进绵阳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穿过一段场景还原的“古蜀道”,在一件件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中,感受绵阳的历史文明印迹。从摇钱树专题陈列到汉马专题陈列,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文物,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11.jpg

 

  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钟治介绍,从不可移动文物到绵阳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及去年完成的涪江流域(绵阳段)考古调查成果,反映了巴蜀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的碰撞、交融,最终形成大一统的汉文化,这些都与古蜀道有关。这些文物,都是绵阳厚重历史、灿烂文化的实证。

  认识一座城市的历史,从博物馆开始。如今的绵阳市博物馆,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成为绵阳历史文化宣传普及的重要窗口。

  “两弹城”里的精神力量

  当天中午,媒体采风团走进位于梓潼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探寻中国“两弹”研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两弹”研制为重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内涵,通过文物、艺术作品、模型、珍贵图片及影像视频、多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全方位再现“两弹”研制历程。

  

13.jpg

 

  走进一楼大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雕塑映入眼帘,让人肃然起敬。在展厅中庭陈列的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号”导弹,以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模型等,还有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场景还原,都给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边走一边看,大家心里更多的是震撼与感动。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袁牟知博在参观中,看到有小朋友仔细观看展厅里的“两弹一星”模型,她认为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在当天的现场采风中,她也感受到了绵阳的“硬核实力”与科技成效,她将通过自己的文字将其宣传出去。

  古蜀道上的历史回响

  25日下午,天气炎热,但金牛古道周围的翠云廊古柏林下凉风习习。

  梓潼是翠云廊的起点,现有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柏11834株,其中树龄超过千年以上的有169株,还有树龄超过2300年的古柏王。2017年以来,梓潼县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为翠云廊梓潼段的每株古树建立专属档案,实行“一树一档”“一人一树”负责制,天上还有无人机巡查。

  

14.jpg

 

  翠云廊梓潼段历经2000余年,留下了“官民相禁剪伐”和“交树交印”等古柏保护传统。25日上午,梓潼县演武镇原党委书记赵雄离任,与现任党委书记熊政开分别以移交人、接交人身份签字交接,重新“交树交印”。

  四川日报记者任紫鑫说,此次“媒体蜀道行”活动,他和同行在梓潼看到了保存完整的古蜀道、古柏林、2300年的古柏王,这背后透露出绵阳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他将与大家一道,不断践行“四力”,记录绵阳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15.jpg

 

  知道多一点:

  “媒体蜀道行”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文物局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全媒体)、成都市金牛区委宣传部、绵阳市委宣传部、广元市委宣传部承办。

  该活动7月24日在成都启动,是今年6月启动的“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子活动之一。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将先后深入成都、绵阳、广元等地的蜀道重要遗址展示地、重大事件发生地、历史名人行经地开展采风创作。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何茂松 王海波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