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五彩公路,直达吴家镇农业主题公园。盛夏的周末,亲水栈道人流如织,荷韵飘香,处处皆是诗情画意。环境整治提升后,荷塘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村民们在家门口的湖光山色里售卖着自产的荷叶、李子、桃子。不远处,几处破旧农房改造后出租给园区企业,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变身礼品,田园成了企业职工联谊的乐园。
人居环境“换新颜”,和美乡村入画来。一年来,绵阳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为抓手,城乡一体、整体联动,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不仅收获了群众的笑容,地方吸引力更强,资金、项目、人才纷至沓来。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从“蓝图”变为“实景”,绵阳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鲜亮。
□记者 兰建春
“颜值”变产值环境提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吴家镇广福村村民陈君,曾经是木龙河畔的养猪能手。几年前小流域整治关停养殖场,开启了他的人生转型。如今,陈君成为附近工业园区的一名机修工人,收入稳定,家里的莲藕、李子、桃子被周边厂区提前“承包”,不愁销路,年收入六七万元。
流经吴家镇的木龙河,由于前些年沿线企业、小养殖场随意排放,垃圾遍地,群众意见很大,这条河也成为住建部门“挂号”整治的黑臭水体。
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情况持续改善。特别是城乡环境提质行动以来,当地改造污水管网,“黑化、亮化、美化”场镇,修补破损街面,新建主题公园。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全镇干部结对农户,指导乡村院落环境美化提升。开展村居环境提质评比,农户积分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挂钩,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清洁革命”。
如今的吴家镇,河渠清澈、场镇整洁,树绿花红、鸟语萦绕,环境好了,招商引资吸引力更强。作为绵阳工业园核心区,这里吸引到惠科、龙华薄膜等龙头企业入驻,通过盘活废弃厂房,又接连招引和培育建安恒基、鑫亚利建材等企业10余家。
村里还将一些闲置农房和周边环境整体规划,打造出租,在风景如画的荷塘月色旁建起“企业家小院”,创新实施“以工助农”,带动一方发展。
“颜值”变“产值”,吴家镇就地起飞。工业产值由2019年前占涪城区1%不到,跃升至62%以上。为全域贡献了更多税收和产值的吴家镇,获得四川省首批“百强中心镇”等称号,得到省市资金激励,再反哺乡镇,持续改善宜居和发展环境,受益的是全镇人民。
城乡环境提质,不是“一阵风”,长效常态是关键。吴家镇的实践之路,既回答了“钱从哪来”的问题,通过颜值到产值再到富民价值的良性循环,展现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强大生命力。
古镇成“网红”创新基层治理激活“流量”经济
如果说有近郊乡镇的先天优势,那么距县城30公里、市区80公里的三台县西平镇,2023年的人口净流入近万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雨刚过,西平镇橙子梁村村民许代海又提着两袋垃圾出门了,今年上半年,他家交了生活垃圾清运费12元,坚持分类投放,半年获得300个积分,在村里的垃圾分类超市,免费兑换到洗衣粉、香皂和牙刷,金额超过30元。“账算得过来,村民们都很积极,垃圾桶不臭了,村里干净整洁多了。”他说。
“人变了,城乡环境就变了。”西平镇党委书记刘春华说,前些年打扫村里卫生,基本上是“干部干,群众看”,环境提质中,以农村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村民做点小生意,家门口就能挣钱,“现在都是村民主动打扫,美化环境。”
乡村治理,不止一面。西平镇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慧眼智慧平台,覆盖30个村(社区)的数字乡村摄像头,能将各地村容村貌,产品生产运输等,实时呈现在值班人员眼前。数据整合,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既保持了乡村整洁,减少了农村矛盾,又为产品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基层治理,发挥人口资源等优势,借成巴高速通车等新机遇,西平镇吸引了成都、德阳等地投资商,建鞋厂、服装厂、食品厂、开发楼盘。有了产业加持,村民们就近就能打工挣钱。
产业招进来,人气聚起来。西平镇用活古镇IP,启动八镇联动的凯江文化艺术周,策划“西平王婆·表姐说媒”等人气活动,解锁流量密码,赋能乡村发展。一到传统节假日,吸引成都、重庆、河南等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镇。华灯初上,年轻人三三两两走进西平电影院,每晚4场暑期新片同步上映,成为古镇历久弥新的最好注脚。
在创新乡村治理中,优化环境提升颜值,用好科技手段,赋能乡村发展。“闲不住”的西平镇又通过政府搭台,文旅“唱戏”,2023年以来累计吸引游客25万余人,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绘就了和美乡村发展“新图景”。
一年来,绵阳在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中,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百姓关切的问题出发,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持续推进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全域改善人居环境,厚植生态底色,创新基层治理,增强发展动能,展现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气象,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绵阳答卷”!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