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秦 王泽宇
沿着347国道行驶,一栋栋红色的建筑矗立在树林中,尤为亮眼。这里是位于绵阳江油市含增镇的四川国大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大水泥”)。
中控室内,四川国大水泥生产部部长谢维正盯着生产线脱硝控制系统,屏幕上,窑尾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数据一目了然。“整个生产过程,均实现了实时监控,为实现绿色协同发展提供了全链条数字支撑。”谢维说。
厂区没有噪声隆隆,不见粉尘滚滚。绿树环绕的厂房、干净整洁的道路,仿佛置身于花园,处处透出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家水泥生产企业。
这里不仅有“颜值”,更有内在“含绿量”。秉承着“善用资源、服务建设”核心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四川国大水泥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全生产过程。
首先看优化生产工艺,这是四川国大水泥变“绿”的起点。“我们采用的窑专家系统可以在熟料煅烧的过程中自动加减煤炭和用风量,减少工况波动,从而实现每吨熟料降低标准煤耗1.5公斤。”谢维介绍,最终将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减小质量波动等生产效益。
另一边,通过替代燃料、原料的使用,目前碳排放系数达0.799,低于行业标准,每年减少碳排放超过6.6万吨,相当于2.7万亩森林一年减排量;在熟料煅烧工序,通过节能电机和变频驱动措施,以及利用中子活化仪实现自动配料,极大降低了熟料生产过程中的过高能耗;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全部回收利用,达到零排放的目标……
得益于企业持续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改等方面的不断发力,各工序能耗持续下降,熟料标准煤耗达90公斤以下,熟料综合电耗45度,水泥磨工序电耗25度。据统计,每年节约近758万度电,可供近万户家庭一年用电。同时,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了25%,制造成本减少了10%。目前,整个水泥生产线达标国家一级能耗水平。
4公里外,一条正在穿山而过输送矿石的输送带将乌龙洞水泥用石灰石矿与企业相连。这是企业水泥生产线和骨料砂石生产线的配套自备矿山,公司贯彻矿产开采绿色发展理念,边开采边修复。
绵阳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为抓手,用实际行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加“绿”蓄能,四川国大水泥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尤其是在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正在开展SCR高效脱硝项目建设,将对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进行处理后,分别可达50mg/Nm3、30mg/Nm3以下,排放量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水平,为创建绩效A类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将继续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效益与生态兼顾,发展与自然协同。绵阳市推动产业、能源消费、交通运输、空间“四大结构”优化升级,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编制《绵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培育先进材料、光伏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2023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国省级绿色工厂7家。
打造绿色环境、升级绿色产线、研发绿色产品……如今,绵阳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赢,也支撑起绵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