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篇章
发稿时间:2024-07-25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视觉绵阳资料图)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重温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提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嘱托,指明方向;前行,力量倍增。

  一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绵阳凝聚起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激荡着勇毅笃行的豪情壮志,涌动起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一年来,绵阳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经济总量跃上4000亿台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绵阳特色、服务国省大局的现代化之路。

  一年来,绵阳牢记嘱托、奋笔挥毫,用辛勤汗水努力向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靓丽的“绵阳答卷”。

  时序更替,一年前勾勒的发展蓝图,已化作大潮奔涌、千帆竞发的壮美实践。

  □记者 郭若雪 尹秦 杜亚菲

  答卷一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乘势而上,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驱动创新“强大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核医疗”是未来医疗领域最具科技含量的方向之一。今年4月,涪江实验室发布2023年绵阳市核医学科技进展,涉及医用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两大类共16项创新成果。

  在探路核医学的赛场上,绵阳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旋转门”以及“壁垒”,让涪江实验室集聚覆盖研发、转化、应用等环节的12家单位进行共建。

  协同创新,共建实验室,并非易事。绵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成果迈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供“快车道”:一年来,涪江实验室已取得一系列成果,自主研发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正电子核素已为2000余名患者服务;治疗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核素药物已应用临床等。

  科技创新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绵阳深知,大发展必须大创新。这一年,绵阳进一步打破地域“藩篱”。“云上大学城”集聚了湖南大学、上海交大、澳门科技大学等33所高校,吸引了35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团队研制的钙钛矿量子点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制的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多项成果已实现市场化应用。

  这一年,绵阳进一步打破机制“壁垒”。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累计遴选89名科技助理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所、高校技术供给有效对接,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术等科技成果在绵转化落地。

  这一年,绵阳进一步打破科研、市场“两张皮”。常态化组织骨干企业逐户走访在绵科研院所,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推动企业、院所、高校紧密合作。

  创新引领,崛起高质量发展高地。一台重达10吨的“大块头”,从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往非洲,实现“中国造”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海;

  一家注册不足3个月的企业——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技术在特种应用领域异军突起,收获意向订单金额超7000万元;

  一条新一代集成供能系统中试线,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刚建成,订单便纷至沓来,产值有望实现8亿元,或将改写储能行业格局……“产品”衍生为“产业”,“产业集聚”由此“产业集群”,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跑出创新“加速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年来,绵阳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答卷二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以质取胜,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翼齐飞”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7月16日,在绵阳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线上,“绵阳造”首款人形机器人“装配工”上岗“实习”。两台拥有1.7米大体格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物料搬运和扫码贴签等工作。

  这两台人形机器人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与长虹公司联合研制,它们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6公里,执行任务轻松灵活,还可最高负载30公斤。

  向“新”而行,行而不辍。经过实践探索,绵阳有决心、有基础、有潜力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制高点。

  以制造业“智改数转”为切入口,绵阳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一全省“1号创新工程”,加快推动产业培育,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和人工智能学院,推进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以及AI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加速制造业“迭代换芯”。

  推动产业创新,绵阳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传统产业焕“新”。筑牢经济根基,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智改数转”标杆企业、“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兴产业育“新”。抢占新赛道,培育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绵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未来产业向“新”。聚焦前沿领域,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拓展创新产业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源泉”。

  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7月9日,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南首家低空试验测试中心在绵成立,有力推动研发测试、装备制造、运营培训、场景应用为一体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在绵阳成型起势。

  面对新赛道,绵阳在风口乘势起飞。绵阳依托北川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空域优势,建成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入驻四川纵横、四川长鹰等18家企业,总投资超130亿元。

  速度的背后,是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以县域园区为载体做强县域工业,绵阳强化县域园区主导产业布局,注重强化项目支撑作用,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

  答卷三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融合共兴,让和美乡村焕发蓬勃生机

  风吹稻浪,万物生长。绵阳梓潼县卧龙镇金谷村,千余亩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丰收的希望跃然眼前。

  7月21日,村里的制种大户宋朝波在田间查看病虫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为新农人,我们要多种粮、种好粮,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宋朝波说。

  如何在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中,将“饭碗”端得更牢?绵阳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切实回答“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的现实问题。

  “三夏”时节,行走在安州区塔水镇双埝村水稻制种基地,粮田成方、路渠成网,农田配套设施样样齐全。在旁边的古井村,10余台挖掘机正在进行田地平整和小田改大田作业,一派忙碌景象。

  良田良种固粮基,良机良法促粮丰。去年,绵阳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齐增,新建高标准农田27.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9万亩,乡村振兴“耕”基不断夯实。

  不断做强种业“芯片”。绵阳坚持以“三品”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全国种业强市。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已成功跻身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位置。

  水利兴则仓廪实,仓廪实则百业兴。今年初,绵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对接全省“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以蓄水、输水、提水、管护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建设为重点,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三台县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超6万亩,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村里几乎每家都种麦冬,今年我们种了3亩麦冬,约收获了4500公斤,按鲜货每公斤28元来算,可以增收10万余元。”芦溪镇星楼村村民刘晓兵举着一株颗粒饱满的麦冬说。

  绵阳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绵字号”特色产业整体成势——

  围绕绵阳米粉、涪城麦冬、江油附子、北川苔子茶等特色“金名片”,绵阳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为思路,叫响“绵阳造”农特产品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畅销市场,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村镇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创新“农文旅”融合新模式,绵阳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今年暑期前来研学、采摘的游客非常多,周内基本都是满房,周末和小长假就更不用说了。”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民宿“尔玛人家”前台,老板陈艳正向住店的游客介绍村上的游玩项目。

  依托特色水果、自然生态和羌族文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文旅饭”。

  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数、旅游综合收入实现翻番,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好。

  沃野良田山水美,朝气蓬勃产业兴。放眼绵阳广袤大地,一幅乡村振兴好图景已然在望。

  答卷四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生态引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盛夏时节,在翠云廊起点梓潼七曲山风景区,5名专职消防员正在对古柏进行人工降温增湿作业,增加林下可燃物的湿度,降低火灾发生率,为古柏保护筑牢“防火墙”。

  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这一年,成立了梓潼翠云廊历史文化研究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蜀道翠云廊梓潼段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决议》等,扎实推进蜀道翠云廊梓潼段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自然生态保护,只是绵阳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的“冰山一角”。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各地一直在不断用力,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鲜明底色,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

  位于游仙区的芙蓉溪畔,新桥镇10余名工作人员搭乘小船,清理芙蓉溪水上的水葫芦、枯枝败叶等杂物。随着夏季气温升高,为全方位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沿芙蓉溪各乡镇、街道常态化开展打捞,减轻对涪江水环境的影响。

  芙蓉溪为涪江左岸一级支流,是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也是四川省首条试点河流。

  自建设试点以来,游仙区围绕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助力流域发展三大板块,呈现“一心七园”布局,按照幸福河湖考核七项标准,将芙蓉溪高标准打造成全国丘区型幸福河湖建设样板。

  江油市启动芙蓉溪江油段整治工程,以水文化生态带贯穿水资源配置片区、水生态修复片区,以水为纽带,将水文化传承、水知识运用和水人文生活联系起来,丰富空间格局,营造自然、生态、和谐的空间环境……

  今年6月底,绵阳市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如今,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白鹭、灰鹳等水鸟不时掠过。

  不仅如此,绵阳还以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牵引,全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涪江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共抓生态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促绿色转型、共建秀美家园,努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全市20个国省控考核断面、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绿色生态的底色,融进一江碧水,更融进产业中——

  位于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慧显示生产线,整个工厂的物流自动化率达到95%;

  在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园,三台县佳联(佳禧)印染公司已升级改造的2条智能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具备防水阻燃特性的特殊面料。另一边,老旧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技改完成后,可提高生产效率40%,降低能耗达30%,在节能减排上更进一步。

  今日的绵阳,在绿水青山间,万物共生;在保护与发展中,浩荡前行。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从上一个夏天到这一个夏天,绵阳有决心、也有干劲,以“四个发力”为主攻方向,朝着目标,奋楫前行。

  从这一个盛夏到下一个盛夏,绵阳有信心,也有冲劲,以深入实施“五市战略”为牵引,面向未来,乘风破浪。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