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直播销售茶叶的谢春梅
“作为一个制茶人,很多时候都要求自己安静下来,就如一杯好茶,都是用时间、火候慢慢熏陶出来的一样。”羌族姑娘谢春梅,以“新茶人”的身份守护、创新,传播羌山绿茶千年韵味。
近日,记者驱车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玉皇山村。在这里,遇见了市级羌茶手工制作非遗传承人谢春梅。
这位90后的羌族姑娘,带着埋藏在心底的初心,以一个“新茶人”的身份深耕在北川的山水之间,传承羌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播羌山绿茶传承千年的韵味。
采摘茶叶
茶缘
羌山羌茶 “熏”出新茶人
在很多茶客心中,由羌族罐罐茶衍生而来的羌山雀舌、羌芝红芽、羌芝灵芽等茶品,以其独特栗香、滋味甘美醇郁、茶汤色泽清透,深受绿茶爱好者喜爱。
“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说到羌族罐罐茶,就不得不提其原料苔子茶。
在北川高山上,群生着原生态古茶树。依山而居的羌族人就地取材,利用本民族传统的制茶工艺,将这些原生态苔子茶制成了羌族罐罐茶,已传承1300余年,在茶叶制作技艺中独树一帜。
年,北川苔子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四川绿茶制作技艺(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已列入四川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五六岁开始,我就背着一个很小的背篓,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去自家茶园里采茶。”出生在羌山羌水中的谢春梅,从小在茶香熏陶中长大,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自12岁开始,谢春梅就跟随母亲学习手工炒茶技艺,对每道工序都了然于心。
谢春梅说,新鲜的茶叶采摘后,要在室温下摊晾2个多小时,散出一定水分;炒锅加热到270℃左右,用手背感知有灼热感后,将鲜叶放入锅中进行第一次杀青;待晾冷后,进行揉捻、毛烘、炒二青、揉捻、烘焙、提香等多道手工工序;茶味纯正、经久耐泡的雀舌、毛峰等绿茶才能被制作出来。
精心制作
茶艺
静心精心“炒”出好滋味
“作为一个制茶人,很多时候都要求自己安静下来,就如一杯好茶都是用时间、火候慢慢熏陶出来的一样。”在羌茶非遗制作展示中心,谢春梅一边泡茶,一边娓娓道来。
深得这些感悟,对于年轻的谢春梅来说,是经历不少摸爬滚打才总结出来的。
“20岁以前,很想逃离这座大山,一心想去城里。”谢春梅回忆,中学毕业后,因为害怕炒茶时被烫伤,她就背起行囊外出打工。
凭借嘴甜、好学、手勤,她先后在成都、绵阳的茶艺会所打工,从服务员做到大堂经理,先后去雅安、福建等地拜师学艺,学习茶艺表演,拿到了茶艺师资格证书。
在外闯荡多年,2016年,20岁的谢春梅又回到北川这片故土,跟随母亲吴红学习羌族罐罐茶的制作技艺。后来,在一次全省手工制茶比赛中,谢春梅仅以0。05分的差距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虽然获得了银奖,但我心里很不服气,从那以后就安心跟妈妈学习,精练自己的制茶技艺。就算炒茶时不小心被烫伤,我也不再叫苦叫累,咬咬牙挺过去。”谢春梅回忆。
白天进村入户收茶,晚上熬夜炒茶,谢春梅就这样磨练了1年多的制茶技艺。2017年,在母亲扶持下,谢春梅创办北川云尖茶业有限公司。
她坚持选购百年以上的北川老树茶制苔子茶,配以非遗制作技艺,打造“云梦尖”品牌绿茶。
谢春梅创办公司以来,先后培训出668名手工制茶学员;带动当地群众恢复老茶园1500余亩,建立老茶园基地3处;并以优惠价回收农户茶叶,直接带动群众增收24万元。
精挑细选
茶经
追梦筑梦“做”出产业链
千年羌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怎样把现代工艺与羌族传统手工技艺融合?近年来,看着北川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谢春梅抓住机遇,尝试创新,“用心做好茶,把产品推出去,打好‘品牌仗’才是硬道理!”
在线上,她尝试开网店、做直播。在线下,她又到省内外参加各种展演展销活动;注重苔子茶高山、生态、安全的产品属性,打造高端私人定制产品;拓展研学、公司团建等农旅活动,以采茶、制茶形式,吸引游客体验羌族文化。
谢春梅不仅打造着自己的“云梦尖”品牌,还推动“北川茶叶”区域品牌茁壮成长,助力蓬勃发展的北川茶产业走向绿色、生态、有机的新格局。
对谢春梅来说,羌山绿茶犹如她的长辈,从孩提时就照顾着她;又好似她的爱人,携手相濡以沫、彼此成就;更像她的孩子,承载着她人生的意义。
“做茶如做人,做人如做茶,认认真真做茶,实实在在做人。”这是谢春梅学羌山手工茶技艺以来,在“追梦”路上最大的感悟与收获。她希望,自己一直坚守这份对茶的热爱与真诚,让羌山茶香飘得更远,百年后依然能经久不衰。(记者 李春梅 张瀚巍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