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们来清华大学!”
7月16日
从北京到北川中学跨越近1800公里
两位特别的“邮差”——
清华大学智能制造与装备类首席教授汪家道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组长杨华中
亲手将寄托梦想与期待的清华大学2024年首批本科生录取通知书
送到了北川中学绵中班的王子源、郭洋君与21班的唐琰三位同学手中
(从左到右依次为汪家道、王子源、郭洋君、唐琰、杨华中)
一份份寓意“书香校园、鲲鹏展翅”的录取信封,既是“超硬核”的见面礼,也是绵阳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见证者。
作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北川中学绵中班由绵阳中学在北川中学领办,将绵阳中学优质教育资源与北川中学政策优势、教育条件联结起来,促进绵阳均衡教育健康发展。
如今,校园环境大为改善,教学课程、资料与模式逐渐与绵阳中学同步,学习氛围愈发浓厚。
如此变化得益于一场优质教育资源间的“流动”。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绵阳坚持以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领办、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为抓手,全面推动绵阳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左到右依次为唐琰、王子源、郭洋君)
北川中学绵中班数学老师唐静就是“双优”工程和“双优”计划的交流人员之一。
“我在这里总共任教了6年,在此期间我也持续将绵阳中学的教学理念融入进北川中学的教学中去,还将教学理念、思维等传递给其他老师。”唐静介绍,自己原本是绵阳中学的数学教师,已有39年教学经历。
作为一名“交换教师”,唐静最开始来到北川中学时并不被学生家长看好。“刚开始都抱有疑问,怀疑我是否是绵阳中学最优秀的教师。”唐静笑着说,现在他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都希望他能够一直教下去。“我希望这个办学模式持续开展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学生在本地就能享受到绵阳中学的教育资源。”唐静说。
对于每个家庭而言,美好生活不仅在于“有学上”,更在于“上好学”。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期望,绵阳在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持续发力,以改革回应期待护航成长,以新招实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培育“卓越校长”、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抓手,通过路径规划、实践探索、成果推广等方式助力教师校长成长,形成“一带一、一带多”梯队人才培养机制。
以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为重点,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带动、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努力为城乡百姓带来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着力点,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所盼,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努力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需求。
以强带弱,效果显著
自“双优”工程和“双优”计划实施以来,“优质均衡”“扩优提质”已经成为绵阳基础教育最响亮的声音,数个地区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50余万名师生也因此受益……
美好教育,规划先行
对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布局,绵阳已明确:到2027年健全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刘凤君/文 刘林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