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以“传承大禹文化·书写时代辉煌”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传承创新座谈会在绵阳北川大禹文化陈列馆开幕,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大禹后裔代表、禹迹地代表共59人出席座谈会,为进一步传承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加强两岸对大禹文化交流和传承创新搭建了桥梁。以大禹故里北川为起点,多点辐射、多方联结、多元共促,凝聚磅礴伟力,共同推动华夏儿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座谈会上,台湾夏氏宗亲会荣誉会长夏德威代表夏氏宗亲会向北川赠送由夏氏宗亲会理事长夏瀛洲书写的“大禹故里”题字,北川向台湾夏氏宗亲会赠送北川羌绣作品“禹生石纽”。
来自北川、绍兴、蚌埠、禹城、台湾的代表分享了大禹文化传承发展案例。绵阳北川代表分享了北川大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浙江绍兴代表分享了绍兴大禹陵和大禹文化,安徽蚌埠代表分享了淮河文化之都的大禹文化,山东禹城代表分享了禹城与大禹文化,台湾嘉宾介绍了台湾水仙宫、禹帝宫开展大禹祭祀的相关情况。
“中国最早的大禹像是汉画像石中的大禹形象,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耒耜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治水特色。”四川大禹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员李德书分享了研究成果,唐宋以后的大禹画像就逐渐化成帝王形象,尽管大禹的形象有所区别,但中国历代都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承大禹文化。
“大陆凡是有禹迹的地方,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或规模祭拜大禹,目的就是弘扬、传承大禹的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徽蚌埠禹会村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主持发掘人王吉怀说:“大禹精神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永不过时的将来意义,这就是中国大禹文化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史载‘禹生石纽’‘禹兴西羌’,北川大禹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北川大禹诞辰祭祀习俗自庙祭以来,已传承了1300多年,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北川文联主席、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朱静分享,北川不断加强大禹文化纪念设施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建设了禹王桥、禹王广场、大禹IP数字创意产业园、大禹陈列馆、禹穴沟景区等。2007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北川为全国首个“大禹文化之乡”;2014年6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2017年5月,国台办设立北川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先后在北川落地,推出大禹文化研究成果、创作大禹文化艺术精品。大型动画片《少年禹传奇》已于今年6月17日起在卡酷少儿频道全国首播,下半年将在台湾地区播出,之后将陆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播出。
与会代表共同见证《北川宣言》的发布,共庆大禹诞辰,共话交流合作,共扬大禹精神,共叙血脉亲情,共促融合发展,共谋民族复兴。
(涪江观察记者 胥江 唐云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