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绵阳“智改数转”规上企业有望突破400户
发稿时间:2024-07-08 08:02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词发力

  绵阳“智改数转”规上企业有望突破400户

  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我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推动“智改数转”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共有25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智改数转”,今年有望突破400家。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拥有富集的科创资源,在赋能“智改数转”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绵阳是如何将这些科创优势一步步转化为科研成果并成功“落地”?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答案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牵手、聚集、跨越。

  突出抓好协同创新,让更多企业与创新团队“牵手”。绵阳出台了“科创十条”等支持政策,通过高效链接创新资源,建成四川省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引进哈工大、电子科大、西工大等高校顶尖专家团队入驻绵阳。比如,重庆大学创新团队入驻“云上大学城”后,与绵阳有关企业签订6个方面的合作协议。

  突出抓好技术供给,让更多科技创新在生产线上“聚集”。绵阳大力支持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值得一提的是,长虹研发的多面异构体表面缺陷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打破了高端检测装备“卡脖子”难题,检测效率比人工提升70%以上,荣获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维博电子研发的高压高隔、绝缘状态检测等传感器,突破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品牌同等技术水平。这些技术和产品,已在“智改数转”的关键设备及软件中得以应用。

  突出抓好产业培育,让更多成果实现从运用到产业的“跨越”。绵阳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一全省“1号创新工程”,在推动“智改数转”工作中带动和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近日发布,从核心技术攻关、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人才引育等八个方面进行支持。目前,绵阳已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各级科创平台21个,组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汇聚相关企业近百家,实现营收近200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绵阳将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形成更好创新生态,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加快培育发展工业细分领域大模型,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工业企业深度协作,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拥抱“智改数转”的光明前景。(记者 谢艳)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